缩略图

绿色建筑理念下的造价成本优化策略

作者

王亚

君亚项目管理咨询(云南)有限责任公司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凭借其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特性,已然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不过,与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存在初始建造成本(通常称为 “绿色增量成本”),这一问题成为了其市场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坚守绿色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如何实现造价成本的科学管控与优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仅关注初期投资的局限,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入手,进行系统性的成本优化 [1]。

一、设计阶段的源头成本优化策略

设计阶段是决定建筑性能和成本走向的关键起点,对于绿色目标的实现以及造价控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被动式优先与性能模拟优化

优先运用被动式设计策略,像科学规划建筑朝向、优化窗墙比例、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合理设计遮阳构件等,从源头上减少对主动式机械系统的依赖,进而降低设备投入以及长期的能耗费用。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IM)以及能耗模拟、日照分析等工具,在设计早期对多种方案开展虚拟建造与性能模拟比选,能够精准预测并优化建筑能耗、采光、热舒适等性能,避免后期因性能不达标而造成返工或设备冗余,从而有效控制成本 [2]。

(二)绿色建材的理性选择与本地化应用

在满足结构安全和绿色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对建材进行比选分析十分关键。要避免盲目追求高价 “标签化” 绿色建材,应着重考察材料的本地可得性、生产运输能耗、可循环性以及全周期环境影响。优先选用本地生产的、具有环境产品声明(EPD)或绿色建材认证的常规材料,或者是含有再生成分的材料,这样在保障绿色性能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材料采购与运输成本。

(三)标准化与模块化设计

推进建筑构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和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提高工厂预制化程度。标准化设计能够减少设计变更和现场加工的难度,提高材料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模块化则便于采用装配式建造技术,二者相结合能够有效缩短工期,降低人工与管理成本,是实现绿色与经济双赢的重要设计策略。

二、施工阶段的过程成本优化策略

施工阶段是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实体建筑的过程,该阶段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绿色目标的落实以及成本控制效果。

(一)装配式建造技术的深化应用

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预制构件(PC)等装配式建筑体系。工厂化生产能够实现构件制造的精准化、标准化和流水化作业,大幅减少现场湿作业、模板用量、建筑垃圾,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虽然预制构件本身的单方成本可能稍高,但它所带来的工期缩短、人工节省、现场管理费降低以及质量提升等效益,能够显著降低工程综合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二)精益建造与绿色施工管理

引入精益建造理念,聚焦价值流,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浪费,如等待、运输、库存、工序、动作、过度加工、缺陷等。实施精细化的物料管理,例如借助 BIM 辅助的物料算量和精准采购计划,推广节材、节能、节水的绿色施工技术,像建筑垃圾减量化与分类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施工扬尘与噪声控制等。这些举措不仅能够降低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处理成本,还能减少环境治理的潜在费用。有研究表明,系统化的绿色施工管理可以降低项目总成本约3%-5%14 ]。

(三)数字化技术赋能成本管控

将 BIM 技术与项目管理深度融合,利用 BIM 模型进行施工可视化交底、碰撞检查、精确算量和进度模拟(4D)、成本动态监控(5D),能够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冲突,优化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减少返工和签证变更,实现对工程成本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提高成本管控的预见性与准确性。

三、运维阶段的长期成本优化策略

绿色建筑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长期运营过程中,运维阶段的成本优化是实现全寿命周期经济性的关键所在。

(一)智能化运维管理系统

部署基于物联网(IoT)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和能源管理系统(EMS),对建筑的能耗(水、电、气、热)、室内环境质量(温湿度、 CO2 、光照度)、设备运行状态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与智能调控。通过数据驱动来优化设备运行策略,比如空调分时分区控制、照明感应控制,用预防性维护替代故障后维修,能够显著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和维护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二)设施管理优化与用户行为引导

建立科学的设施管理制度,制定高效的维护保养计划。加强对用户的绿色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养成节能节水、爱护设施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合理设定空调温度、随手关灯关水等,通过改变用户行为来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间接减少运营成本。

(三)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

在建筑更新改造或拆除阶段,提前规划材料的再利用与再循环。采用可拆解设计、选用可循环材料,建立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渠道,将建筑视为未来的 “材料库”。这不仅能够减少末端处理费用和新材料采购成本,更能体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理念,创造潜在的经济价值。

四、全周期成本协同机制的构建

绿色建筑的成本优化需要打破各阶段相互割裂的状态,建立跨阶段协同机制。在项目决策阶段引入全周期成本测算模型,把设计方案的增量投入与未来 20-50 年的运维节约额进行动态平衡计算,为投资决策提供量化依据。例如,某绿色办公建筑通过增加 3% 的初期光伏幕墙投资,实现了年均 15% 的电费节约,全周期净收益提升 22% ,这一案例充分验证了长期效益的价值。

同时,完善政策激励体系也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绿色建筑补贴、容积率奖励、税收减免等方式分摊增量成本,降低市场推广的阻力。在行业层面,应建立绿色建筑成本数据库,形成分区域、分类型的造价指标体系,为企业提供精准的成本参考,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过度投入。

五、结束语

绿色建筑的成本优化并非是简单地削减成本,而是要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最优。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运营维护三大核心阶段,强调通过被动式设计引领、标准化与工业化建造、智能化精细运维等核心手段,系统性地降低绿色增量成本并提升长期价值。其关键在于建立跨专业的协同机制(涵盖设计、施工、造价、运维等方面),强化全过程成本管控意识,并且充分利用 BIM、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工具为决策与管理提供支持。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产业体系的日益成熟以及市场认知的不断提升,绿色建筑的成本障碍将会逐步消除,其综合竞争优势也会日益凸显,最终推动建筑业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静,王强,孙立。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影响因素及控制路径研究 [J]. 建筑经济,2023,44 (01):95-100.

[2] 王明 . BIM 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阶段成本优化中的应用分析 [J]. 工程管理学报,2024,38 (02):112-116.

[3] 张伟,刘洋。预制装配式建筑绿色施工成本控制关键因素研究 [J]. 施工技术,2025,54 (04):45-49.

[4] 陈华。精益建造视角下绿色施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研究[J]. 建筑科学,2024,40 (08):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