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创新
代旭莲
成都工业学院 644000
为推动乡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更好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日前,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中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的目标,围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文体事业发展等关键领域策划部署,计划实施专项行动,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新标向。宜宾市大学城内部分高校开设休闲体育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育、研究和人才等资源与能力,有望在周边范围内实现体育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一、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的抓手是农产品振兴和升级,将休闲体育融入乡村振兴是传统农业转型的关键一环。高校休闲体育专业可以凭借专业化的技能引导农村地区发展农村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等项目,统一规划发展,让农村、农业与体育、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既可以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又可以开拓新兴经济生长点,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及竞争力,为综合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专业技术资源,促进农村发展经济多元化[1]。
(二)有助于培育乡村振兴所需人才
人才缺乏是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而休闲体育专业的教育则能够对农村输送懂专业的人才。经过高等学校系统学习培训后的休闲体育专业人才,能熟练地掌握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法以及运动场地的管理方案,并有能力规划体育活动赛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人才缺乏的状况 [2]。这一专业型的教师还能对本地居民进行体育辅导教育,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共同组成的专业队伍,使乡村振兴发展能够持久进行。
(三)有助于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农村文化是农村的精神内核,休闲体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校休闲体育课程可以深入挖掘农家娱乐、农艺趣味比赛等农村传统休闲体育形式 [3]。经过系统的整理、创新设计,将其注入现代休闲理念,既可保护发扬农村传统文化,又为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增强农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促进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宜宾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
(一)专业发展与乡村需求存在脱节
宜宾高校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结合,但缺乏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负责教授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教师的学科基础扎实,但缺乏农村地区的从业经验,这导致学生在面对乡村休闲体育发展的具体问题时,难以迅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倾向大多是城市休闲体育设施或者休闲健康中心。综上情况,导致休闲体育专业发展与乡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二)乡村休闲体育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虽然在宜宾大学城及周边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间文化等可开发的休闲体育资源,但目前大部分资源分散无序,未有统筹开发的规划部署,村落中的健身器材设施也比较落后,已有的设施利用率也很低,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项目,且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没有专门的引导,造成趋同与质量低下的重复投资等问题,使得休闲体育不能有效地发挥辅助发展农业的功能。
(三)校地协同机制尚未健全
宜宾大学城与毗邻的乡村旅游休闲合作模式是零散的,没有形成长期持久的合作体系,行政管理部门、高校、乡村之间的资源分享、利益分配没有明确的标准,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高等学院的研究成果缺乏转化为应用到乡村的有效途径,而乡村需求的信息也未能被高等学校所充分了解,致使高校专业性服务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共同发展的实效性不高。
三、高校休闲体育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课程体系,对接乡村需求针对乡村振兴的要求,高校要对休闲体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和深入教学,使其课程设置更符合服务农村的需要。在对其原有课程内容保留在核心课的同时,扩充一些新增课程,这些课程大部分是与乡村发展相关的重要内容 ⌈1⌉ 。乡村体育项目规划课程,学生可学习到如何利用自身所在地的资源去开创吸引人们关注的体育项目;乡村体育资源开发这一门课程,学生可学习到如何有效开发乡村资源,为他们所处的地方找到适合的体育资源;最后再进行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可使学生深入了解自身身处的乡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体育文化,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打下基础。
例如,宜宾学院某校的休闲体育专业教师与附近李庄镇开展了密切合作,开设了特色实践活动课程“乡土体育旅游方案设计”,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于李庄古城丰富的战争文化和多元化的古建筑遗迹进行设计方案,如“古镇趣味运动会”“民俗趣味体育活动周”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全程投入市场的调查分析过程了解旅客需求与爱好;同时负责制定活动计划并安排活动步骤与活动各步骤的细节;最终身临其境地体验该项活动以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该过程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项目的策划技巧,同时给李庄带来了大量的人流量增长。
(二)搭建实践平台,深化校地合作
稳定且长效的合作平台是高校和农村的基本保障,可以依托该平台建设教育 - 研究 - 服务一体的实践平台,支持高校休闲运动服务乡村振兴。学校可以在有发展潜力的村落设立实践基地,派出一支固定的教员和学生队伍在基地长期居住,对农村地区体育资源进行实地考察,摸底了解地域与特性;根据村落的实际制定相对应的休闲运动方案。
例如,四川宜宾大学城与当地政府在翠屏区邱场镇打造了“休闲体育乡村服务中心”,这是一个由 5 位高校资深教师及 20 名优秀高校生组成的相对固定团队,工作主要是协助乡村建设体育场所,使其合规、安全;协助培训乡村体育指导员,提升体育服务质量;定期举办“乡村运动会”“亲子体育嘉年华”等趣味体育活动,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政府提供专项资金改造体育基础场所,提供场地保障,当地企业负责提供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让参与者享受便利服务。自建立到如今一年的时间里,当地形成好骑骑单车道、农业体验区等受欢迎项目,促进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12% 。
(三)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项目
完善乡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尤其是户外运动配套设施建设,丰富乡村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户外运动目的地与交通干线之间的连接,完善停车、供电供水、环卫、通信(互联网)、标识、应急救援等配套设施,形成乡村休闲体育产业新生态圈。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组建专家研究队走进乡村,进行实地的细致调研,收集、发掘当地民俗运动、古老游戏等,按照现代运动规律对其加以改良与创新,使其能够满足今天人们对娱乐活动的需求和审美观。
比如,宜宾高校的一群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江安县竹文化而走访,在江安县走访时他们发现了“竹编比赛”“竹林运动会”这样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虽然活动具有地域性和历史积淀等特色,但并没有被系统整理和创新发展,因此,为让活动更进一步加以开发利用并更具时代感,研究人员对此项目进行充分挖掘并进行规范化改良,形成了“竹林寻宝”“竹筏竞速赛”等可以更好地吸引大众的项目,并在活动中增加了竹知识宣教环节来让参观者了解竹子的相关知识;同样也规划了“竹工艺品制作”互动环节,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等。该计划一经实施,在江安县大妙镇举办的首届“竹风运动文化节”活动中大获成功,活动人数突破两万人。不仅拉动本地竹制商品销售增长了 30% ,更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培育人才梯队,强化持续支撑
支持多元力量参与专业人才培育。支持高校与体育社会组织、企业实践基地、研究示范平台等开展合作,跨领域培养各类健身休闲项目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一批本土经验丰富的体育旅游带头人。针对有意愿参与休闲体育产业经营的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休闲体育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使村民发挥乡村工匠、乡村休闲体育文化传承人、休闲体育项目服务者的多重作用。
例如,“乡村体育人才培养计划”被运用到宜宾高校园区。一方面,与当地农村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若参与这项计划,将享受学费减免,毕业之后回农村服务 3 年,从事农村体育项目管理、活动策划等工作,向农村提供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每周都会派遣老师团队到农村开展“体育技能夜校”,向农民传授广场舞教学、篮球裁判等方面的技能,挑选出精英并吸纳为乡村体育辅导员,充实农村自身体育技术。该项目已开展2 年,已取得明显效果,共培养了 30 名驻村工作人员,他们对于农村体育发展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训了 200 余名乡村教练,提高了整个农村体育服务的质量;十名农民基于学习和实践的自身优势,自主创办了一家体育服务合作社,这对于乡村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充分做好高校专业知识及人力资源与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的深度融合,积极实施改革教学计划、设立实训基地、组建独特项目、成立专能团队等举措,促进宜宾市高校休闲体育专业能力对周边区域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持,形成专业进步与乡村振兴互促、乡村振兴引领专业发展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给宜宾市农村注入新的动力,同时在全国具有可借鉴、可复制性,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卢辉 . 乡村振兴战略下陇南农村体育休闲产业开发与实践研究 [J]. 西部学刊 ,2024(14).06
[2] 戴朝 , 史文逸 . 乡村振兴视域下四川休闲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J]. 四川体育科学 ,2024,43(3):99-104.
[3] 郝乌春 . 休闲体育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24(4):15-17.
[4] 肖和伟 , 姚大斌 , 黄晓燕 , 等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茂名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及发展路径研究 [J]. 体育科学进展 ,2023,11(4):1117-1145.
课题信息:2024 年成都工业学院校级课题,课题名称“乡村振兴战略与休闲体育资源的耦合机制研究 -—以宜宾大学城休闲体育专业发展为例”,课题编号:2024ZX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