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工作室建设下的县域教师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杜翠琼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云南文山 663200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教师的专业水准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在县域教育环境下,因为教师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条件有所限制等情况,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很多困难,如何通过有效的办法来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成为当前教育变革过程中非常重大的课题,近年来,一种名为学科工作室的全新教师发展形式渐渐被教育界所关注。
一、学科工作室在县域教师能力提升中的作用
(一)推动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科工作室对于县域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还体现在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丘北县初、高中英语教师队伍总计 400余人,分布于19 所初中学校和5 所高中学校,教师队伍参差不齐,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教师们能够互相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探讨教学中的难题,交换教育方面的看法,从而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做到相互支撑,鼓舞,这种集体学习、合作的氛围利于打破教师个体的教学局限,拓宽其眼界,改善整体教育水平。通过定期开展研讨、集体备课以及教学反思等活动,教师们可相互参考最佳做法来改良自身教学手段。而且,合作与交流的氛围有利于加深教师的团队意识,形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文化,促使整个教学队伍共同进步。
(二)提供持续的专业发展机会
丘北县初、高中英语学科工作室给予县域教师连续不断的专业发展契机,通过定时举办的学习活动,如:同课异构,送培送教以及课堂教学竞赛等,教师得以持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这些专业发展机遇利于教师学到新的教学技能和理论,而且促使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1]。学科工作室依靠多种化的活动设置,使得教师在各种教学场景之下收获具有针对性的指引和支撑,进而优化其解决实际教学难题的能力。连续不断的专业发展给教师营造出一个长期的成长平台,有益于教师的教学水准不断改良,由此带动教学品质得以改善,保证教师可以应对教育变革持续产生的新状况和新难点。
二、基于学科工作室的县域教师能力提升路径
(一)学科工作室体系的完善构建
创建全面的学科工作室系统属于提升县域教师能力的关键路径。遵照县域的教育资源及教师需求规划出多层次、覆盖范围大的学科工作室系统,其中涵盖区域性工作室、学校内部学科小组等。制定清楚的工作室管理规则以及活动计划,保证工作室运行具有规范性与系统性。关注工作室的可持续发展,按时评价教师的参与成效,调整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完善工作室取得的实际成果。
例如,丘北县根据《文山州贯彻落实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十九条措施》《丘北县中小学学科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优化重组小学、初中和高中 3 个学段27 个县级学科工作室,遴选各学科工作室主持人及成员443 人,为开展送教下乡和教师培训等提供人才支撑。这些区域性工作室,使得不同学校的教师定时参与学科交流和培训活动。这些工作室一方面给予教师专业学习的场地,另一方面借助定时开展的集体备课、课题探究等活动,促使教师之间达成经验共享与合作。县里每所学校均成立学科小组,依照本校教师的具体状况来规划对应的学习内容及探讨话题。由此构建起区域与学校两个层次相互配合的工作室体系,以保证教师能够从各个层面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专业指导
加大教师培训和专业引导力度,这也是学科工作室助力县域教师能力改善的一条重要路径,其一,培训内容需契合教师所处的不同发展时期及其现实需求,着重关注怎样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其二,聘请专家,学者或者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实施专业引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时碰上的各类难题,并且给出具有个性化的建议和扶持。其三,采取多种各样的培训形式,可以借助集中培训,在线学习,观摩课堂等许多途径来开展,以保证教师能够自行挑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促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改善。
像该县给每个学科工作室配置专属的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者,定期开展特别的培训课,培训内容涵括学科教学前沿理论、新的教学手段、课堂控制技巧等。除了集体培训之外,学科工作室还会约请有名的教育专家与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做专题讲座并给予现场指引,协助老师们在教学期间化解难题。每个学期都会组织教师们去互相观摩听课,推动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学习。这样一来,教师就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而且也能获得个体化的教学辅导,从而渐渐塑造出属于自身的教学作风和办法。
(三)激励教师参与教学实践创新
学科工作室加强县域教师能力,提倡教师参与教学操作与革新,这是关键路径。学科工作室给予教师教学操作契机,教师于现实教学场景中试用新的教学手段与观念,推动教学革新,教师通过操作,可以验证并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还能优化应对实际教学难题的能力 [2]。而且,倡导教师开展教育实验,案例分析,课堂革新之类的活动,会唤起教师的教学创意及其积极性,使得教学方法得以持续更新,教师持续操作并更新教学方法,就能够积攒更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改良教学成果,进而给教育变革,课程改良等赋予操作支持。
比如,丘北县依托学科工作室举行“青蓝同辉·教师技能大赛”,让教师按照自己所教学科的特性以及学生的状况去规划并执行更新型的教学项目。参加比赛的教师要在工作室当中表现自己的教学更新之处,接受同事和专家的评议与反馈。借助这样的操作,教师就能够试着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法,如项目制学习、翻转课堂之类的形式,探寻合适学生的教学手段。而且,工作室里面有教学试验区,这会促使教师把更新的想法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展开教学反思并加以总结,进而形成起一种连续更新的教学文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进程中不停地超越自我,改良教学质量。
结论:学科工作室创建之后,县域教师能力改进的成果非常突出,经过多层级的培训,操作以及专业引领,教师的教学水准和专业素养一直处于稳定的优化进程当中。但是,伴随教育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教师的需求变得愈发多种各类,日后,学科工作室需要更新自身的运作形式,融入更多的教育资源,赋予更具个性特点的成长路径,还要增进跨学科的协作与交流,从而促使教师彼此之间做到知识分享,一同取得发展。凭借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持久的支撑体系,学科工作室将会在未来为县域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帮助教师在教学,科研,教育经营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魏书彬 , 杨雨 , 陈加柱 .“ 名师工作室” 引领下教师教育培训形式的转变[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22(6):3.
[2] 郭洪侠 . 县域初中语文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建设探索——以颍上县“ 云裳” 初中语文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例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9):1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