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的探析
陈丽聪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400015
数字文创产业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简称,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博物馆文创产业作为数字文创产业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博物馆文创产业能够更有效地将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设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品牌,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认知度和影响力。然而,当前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产业内涵界定不清晰,导致行业内外对于数字文创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差异,阻碍产业健康发展;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数字文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差异显著,加剧资源分配不均衡。因此,本文需要分析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环境,在充分借鉴现有产业实践成功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效创新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1 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1 政策环境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逐渐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其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为了促进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20 年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夯实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21 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和《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前者强调增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主体活力,加强市场主体培育扶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科技应用水平;后者则提出加强与融媒体、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创新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云教育,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这些政策进一步细化了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同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深度应用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这为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业态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
1.2 技术环境
当前,技术的发展为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终端体验,例如,数字技术助推了 VR(虚拟现实)的商业化进程,使得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博物馆的展览内容。5G 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互动性。同时,AI技术用于博物馆的策展工作,通过智能分析观众的行为和偏好,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展览体验;用于博物馆的数字文创产品开发,通过智能设计、智能制造等手段,提高产品的创意性和生产效率。
2 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路径
2.1 构建博物馆数字创意资源库
为了推动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全面而丰富的博物馆数字创意资源库。这一资源库需涵盖传统的文物图像、文字描述,引入文物的高保真三维模型数据、二维影像数据、3R(VR/AR/MR)影像数据、历史信息数据以及展览现场复刻数据。通过融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如全息影像和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对博物馆内的珍贵文物进行高清扫描和三维建模,实现对文物的精准修复和高度还原。在资源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从策展、展陈设计、数智展览、文创设计等多个视角出发,精心绘制平面与 3D 图像,以确保资源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2]。以敦煌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便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经过近 20 年的努力,利用摄影采集、3D建模、智能知识库构建等技术手段,成功记录了莫高窟的全貌。2016 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正式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 + ”的方式,实现了 30 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向全球开放了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 21 类壁画专题、6500 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
2.2 开发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
在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中,开发多样化、富有创意的数字文创产品至关重要。一是文物 IP+ 数字藏品,例如,故宫博物馆推出NFT 数字藏品,将《千里江山图》等名作在数字世界获得永生,购买者拥有经过区块链认证的数字版权,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多角度欣赏画作的显微细节。又例如,大鲸博物馆携手老字号品牌——广州酒家,在鲸探平台推出第 2 款老字号联名人熊猫 NFT 数字藏品。二是文物 IP+ 数字游戏,例如,敦煌研究院与《王者荣耀》合作,设计出“杨玉环× 遇见飞天”、“瑶 × 遇见神鹿”、“貂蝉 × 遇见胡旋”皮肤;三峡博物馆与《王者荣耀》合作,设计出“大乔 × 白鹤梁神女”皮肤;三星堆博物馆与《原神》联名,结合三星堆青铜器风格设计出限定摆设——奇景铜像“悠古金面”[3]。三是文物 IP+ 数字纪念票证,例如,《只此青绿》与大麦、灵境文化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精选了 5 张剧照和 1 幅书法题词,设计了 6 款纪念票,共发售两万四千张,将作品的影响力从舞台引向社会生活。此外,在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探索中,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沉浸式展览设计成为了一个亮点。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研发出跨时空文化探索体验的展览,通过创新展示平台将现实与虚拟完美融合。在这个虚拟的博物馆世界里,所有的展品和建筑环境都被精确复制,形成了一个生动逼真的数字空间。例如,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利用虚拟技术生成元宇宙空间,开发了全国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空间——“报恩圣境元宇宙”,通过端云协同、数字孪生、AI 多模驱动、XR、VR 等技术手段,将高科技和文博真实场景联通,实现虚实结合,大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
综上所述,“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到,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数字化与创意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博物馆经历了从“冷门”到“热门”的转变,其作为历史与文化的交汇点,正逐渐从传统的展示空间转变为创新与创意的孵化地。博物馆应采取构建数字创意资源库、开发数字文创产品等策略,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为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注入新活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 , 王若瑜 , 闫娜 . 数字文旅背景下民俗博物馆文创品牌构建与智能传播——以河北省为例 [J]. 大众文艺 ,2025,(09):16-18.
[2] 胡海姿 , 徐愉淋 . 基于博物馆数字文创产品开发与设计研究[J]. 中国制笔 ,2024,(03):44-48.
[3] 张扬 . 博物馆数字文创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J]. 北京文化创意 ,2022,(04):10-16.
[4] 赵希岗 , 钱康怡 . 元宇宙视野下的博物馆数字文创 [J]. 中国美术 ,2024,(01):97-99.
作者简介:陈丽聪 1991.05 女 重庆 汉 本科 中级 研究方向: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