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实践创新
姚慧
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管理处 湖北省咸丰县 445600
在当前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中小博物馆因其地域特色鲜明、贴近基层群众等特点,在传承地方文化、服务社区教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制于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中小博物馆在履行社会教育职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如何通过创新实践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已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索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路径,为推动基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 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
1.1 文化传承与弘扬
中小博物馆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收藏着大量反映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的文物和资料[1]。通过社会教育活动,能够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给更多人,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例如,一些地方中小博物馆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览、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让观众亲身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1.2 公民素养提升
博物馆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中小博物馆可以为公众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公众拓宽知识面,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博物馆的教育活动还能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 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部分中小博物馆由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对馆藏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不够深入,导致教育资源的利用不充分。一些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2.2 教育方式缺乏创新
目前,中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方式主要以展览讲解、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创新和互动性。这些教育方式往往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观众参与度不高,教育效果不佳。
2.3 专业人才匮乏
中小博物馆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既懂文物研究又懂教育教学的复合型人才。由于专业人才不足,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难以开展得深入、系统,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3 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实践创新策略
3.1 教育资源的多维度开发与整合
中小博物馆应当立足自身特色,构建多层次的教育资源体系。在馆藏资源活化方面,可通过文物故事化叙事、情景再现等手段,让静态藏品焕发新生。同时需要打破机构壁垒,与教育机构、社区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形成 " 博物馆 +" 的资源共享模式。数字化建设方面,建议打造 " 云上博物馆 " 平台,开发线上展览、虚拟导览等创新产品,拓展教育时空边界。
3.2 教育模式的创新性探索
教育方式创新是提升博物馆社会功能的关键。建议引入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历史场景还原、传统工艺制作等互动环节,增强参与感[2]。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实效,可利用短视频平台开展文物解读,运用AR 技术实现展品" 复活"。针对不同受众需求,可设计分众化教育方案,如青少年研学课程、银龄文化沙龙等特色项目。
3.3 合作网络的系统性构建
中小博物馆需要建立开放共赢的合作机制。横向可组建区域博物馆联盟,通过联合策展、人才交流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纵向应加强与上级馆的对接,争取专业支持。此外,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与企业共建教育基金,同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良好格局。国际交流方面,可借鉴国外社区博物馆的运营经验,提升本土化实践水平。
3.4 案例分析:唐崖土司城遗址的创新实践
3.4.1 在地资源活化与特色教育体系构建
唐崖土司城遗址立足土司文化特色,创新性地开发了 " 三维一体 "教育体系:首先,通过深度挖掘土司制度文化内涵,将遗址建筑技艺、生态智慧等转化为 " 土司文化探秘 " 等系列研学课程;其次,创新展示方式,在遗址现场设置情境解说点,由工作人员扮演历史角色进行互动讲解;最后,开发 " 小小土司探险家 " 研学包,内含仿制文物、任务卡等教具,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携带化。这种模式使静态遗址转化为生动的教育课堂,年接待研学团队增长达 40% 。
3.4.2 数字赋能与沉浸式体验创新
该遗址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平台:线上开发 " 云游土司城"VR 导览系统,通过手机小程序即可体验遗址复原场景;线下在保护区设置 AR 互动点,游客扫描特定区域即可观看历史场景重现。特别开发的 " 寻找土司印信 " 实景解谜游戏,将整个遗址区转化为沉浸式课堂,参与者通过解谜任务学习历史文化知识,该项目获评省级优秀教育案例。数字化手段使教育活动参与人数提升3 倍,青少年复游率达 65% 。
3.4.3 多元协同的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唐崖遗址构建了 "1+N" 合作网络:与 12 所中小学共建教育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培训 23 名当地非遗传承人担任文化导师;联合旅游企业开发文化体验线路。通过成立 " 土司文化传承志愿者联盟 ",吸纳社区退休教师、文化爱好者等 86 人参与教育服务,形成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这种模式使遗址年均开展教育活动达 120 场次,直接服务群众超5 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社区文化认同感。
结束语
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推进。通过创新资源开发模式、优化教育服务方式、构建多元协作网络等举措,中小博物馆完全能够在有限条件下实现社会教育效能的最大化。未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中小博物馆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需要政府、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支持,共同推动中小博物馆事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焦丽丹 . 我国中小博物馆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国博物馆 ,2023,(05): 4-11+127 .
[2] 李强 . 浅议中小博物馆的发展之路 [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0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