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探究

作者

谭蕾

黑水县初级中学 四川 阿坝州 623500

作者简介:

作者:谭蕾(1991年5月—),女,羌族,黑水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摘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学习任务群理念,旨在通过真实情境创设与结构化任务设计,打破传统教学的孤立性。本文聚焦任务分层、读写结合与多元评价三大路径,探索如何将语言积累、审美体悟与文化理解融入连贯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诵读品鉴、创意表达及合作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质增效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随着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的强调,传统单篇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如何在任务群视域下,立足初中生认知规律,通过情境化、层次化的任务设计,将诗词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的过程,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学习任务群的特点

学习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其核心特点在于以结构化整合重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知识碎片化倾向,通过主题关联、逻辑递进的任务层次,实现学习资源的深度统整。其设计遵循情境浸润、任务驱动、实践转化的方法,强调在真实或拟真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探究性、协作性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1]。任务群内部注重动态生成性,既保持任务链的层次关联,又允许根据学情灵活调整,形成开放而有张力的学习环境。同时,任务群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将静态的文本解读转化为语言经验的积累、思维品质的提升以及文化认同的深化,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需突破单篇讲解的局限,以主题化、结构化的任务群为依托,通过任务驱动情境融合,分层推进、诵读品鉴夯基础,读写结合促深化、多元评价动态反馈,长效发展等策略,将能够实现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认同等素养的共生共长,构建出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古诗词教学新模态。

(一)任务驱动情境融合,分层推进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依托“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设计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激活学生的文化体验。以《观沧海》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展示曹操形象,提问学生对其历史评价的认知差异,引出“重新认识曹操”的主题。随后,结合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阔场景,利用地图标注碣石山位置,帮助学生建立地理与历史联结。然后,初读注重节奏,再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三读闭眼想象画面。例如,引导学生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动态景象,并讨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感受曹操一统天下的豪情。通过小组合作绘制“诗意图”,用图文结合方式强化意境感知。另外,还可以结合历史学科,补充曹操平定乌桓的背景,分析诗中“一统天下”的抱负与时代关联。开展“诗与英雄”主题辩论,探讨“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鼓励学生引用诗句佐证观点,培养思辨能力。同时可组织“古诗新创”活动,让学生以现代诗歌或短评形式,表达对诗人情怀的解读[2]。最后,结合“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推荐阅读《三国志》中曹操相关章节,对比《三国演义》的文学化处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开展“诗词朗诵会”,邀请学生用方言或普通话演绎《观沧海》,体会语言多样性中的文化共通性。

(二)诵读品鉴夯基础,读写结合促深化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学习任务群成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核心框架。通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的设计,教师需以文化认同为落脚点,将古诗词教学从文本理解拓展至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以《水调歌头》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学生以苏轼的视角撰写一封“中秋家书”,模仿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抒情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例如,学生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用现代语言重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并通过班级朗诵会分享作品,强化情感共鸣。整合美术、信息技术学科,开展“诗画中秋”项目:学生为《水调歌头》绘制插图或制作动画短片,展现“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等意象;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并配以方言朗诵或吟诵,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基于此,学生不仅能掌握《水调歌头》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核,还能在实践活动中将文化认同内化为精神追求,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

(三)多元评价动态反馈,长效发展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强调通过任务设计促进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与文化自觉的内化。其核心在于将古诗词学习转化为系统性、情境化的语言活动,通过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从知识积累转向素养生成。具体而言,评价体系需包含三个维度: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中的参与度与思维发展;表现性评价,通过朗诵、创作、讨论等活动检验学生对诗词情感与文化的理解;跨学科融合评价,鼓励学生从历史、艺术等角度深化诗词内涵的认知。 以《春望》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任务链并融入评价机制,首先学生自主梳理“国破山河在”等意象,结合安史之乱背景分析杜甫的情感变化。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互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破”“深”等词炼字技巧的掌握,以及能否联系历史背景解释“感时花溅泪”的悲怆感。 然后将《春望》与历史课中的“唐代社会变迁”结合,要求学生绘制“诗史对照图”,标注诗中意象对应的历史事件。评价重点在于学生能否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诗词与时代的关联,并理解杜甫的“诗史”价值[3]。 最后组织“我为《春望》写续句”创作活动,学生需模仿杜甫的语言风格续写诗句,并阐述创作思路。教师结合语言表达、情感契合度、文化内涵三个维度评分,并引入同伴互评,强化学生对诗词文化价值的反思。

三、结束语

综合而言,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多维读写实践与动态反馈机制,为学生搭建了从感知到创造的学习阶梯。这一探索不仅强化了古诗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结。未来需进一步关注任务设计的适切性与评价反馈的实效性,让古诗词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文化源泉。

参考文献

[1]周冰靓.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D]. 合肥师范学院, 2024.

[2]李俊蓉. 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探析 [J]. 学语文, 2024, (03): 10-13.

[3]许俊.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4, (13):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