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体悟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及反思
谢钟鸣
绍兴市袍江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中,数学理解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明晰数学理解的进阶路径,设计出指向数学理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体悟数学知识,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着重论述指向深度体悟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及反思,旨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其数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体悟;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反思
引言:在数学教育的浩瀚宇宙中,深度体悟数学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更是其形成数学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初中数学作为连接小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桥梁,不仅承载着知识传授的任务,更肩负着启迪智慧、激发潜能的使命。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知、动手操作、深入探究的平台,对于促进学生深度体悟数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探索指向深度体悟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不仅是对当前教学现状的回应,更是对数学教育改革方向的积极探索,本文着重探索指向深度体悟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策略,重在为学生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聚焦学情设计活动,盘活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设计有效活动是关键。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盘活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
以“二次函数”这一内容为例,针对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探究兴趣比较强这一特点,教师可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如,现有一根 12m 长的绳子,用它围成一个矩形,如何围法才能使矩形的面积最大?小明同学认为当围成的矩形是正方形时,它的面积最大,他说得有道理吗?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吗?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提升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针对第一个情境,假设矩形的一边长为 x 米,那么另一边长就是x=6−x 米(因为总长是12米,两边各占一半),矩形的面积 A 可以表示为 A=x×(6−x),化简面积函数:A=6x−x2,进一步化简为 A=−(x−3)2+9,这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顶点在 x=3 处,此时面积达到最大值 9 平方米。第二个情境中,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路线通常可以近似为一条抛物线,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尝试列出相关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能够突破难题,增强自身的学习体验。
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关联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
数学并非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抽象符号,而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能够强化学生的直观思维,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学“简单事件的概率”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掷一枚均匀的6面骰子,观察其朝上的点数,让学生理解每个点数出现的概率是相等的,即,通过掷骰子实验,让学生统计每个点数出现的次数,验证概率理论。也可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组合事件,如“掷出偶数点数”的概率是多少?奇数呢?质数呢?合数呢?每次实验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对概率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其他案例,如,气象预报显示,今天下午本地有30%的概率会下雨;某商场举办抽奖活动,共发放1000张奖券,其中一等奖1张,二等奖10张,三等奖100张,一等奖的中奖概率为多少?让学生了解简单事件概率,通过概率分析,理解不确定性事件的可能性,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准备。
三、提出核心探究问题,积极触摸数学的思想方法
核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触及数学的本质及核心思想。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构思一系列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问题深化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获得深度体悟。
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提出核心探究问题,如,如何定义相似三角形?引导学生从边长成比例、角度相等两个关键特征出发,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性质。探究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 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相似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如SSS相似、SAS相似、AAA相似等。
此外,教师也可引入具体例题,如,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中,已知AB = DE,∠B = ∠E,且BC = EF,如何证明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让学生根据SAS全等判定定理进行判定。再如,在三角形ABC中,D是BC上的中点,E是AB上的点,且AD = DE。已知∠B = ∠C,请证明三角形ADE全等于三角形BDC,学生根据题目信息自主画图推理、分析、证明:由于D是BC的中点,所以BD = DC,由于AD = DE,且∠ADE和∠BDC是对顶角,所以它们相等。最后,由于已知∠B = ∠C,结合前面的条件,可以使用SAS全等判定定理来证明三角形ADE全等于三角形BDC。
通过提出核心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广阔的数学教育天地里,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不仅是教学目标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聚焦学情设计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关联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提出核心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触摸数学思想方法,盘活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今后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度反思,总结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活动;探索如何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理解数学;问题设计上,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努力使每个问题都能成为学生数学理解的催化剂,同时,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完善的数学思维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珍凤. 核心问题引领下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探究与思考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31): 66-69.
[2] 胡梦娜.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单元主题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 (31): 62-65.
[3] 叶华茂. 追求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与思考 [J]. 中学数学, 2024, (20):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