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效益

作者

霍海英

定西市安定区环境卫生站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直接导致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生态环境由此面临着愈发沉重的压力。作为破解垃圾难题的有效手段,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价值日益凸显——它不仅能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削减相关成本,还能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让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基于此,对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际操作方法展开深入探索,并系统分析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能为解决当下垃圾治理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参考,助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

1.1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当下,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常常被露天堆放,或是简单埋进土里,这种处理方式正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大片土地被侵占不说,堆积的垃圾还会在雨水冲刷下渗出污浊液体,这些液体渗入地下后,会污染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层,让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让清澈的水源变得浑浊。与此同时,垃圾在腐烂过程中释放的甲烷、硫化氢等气体,也在不断破坏着空气质量,甚至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而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后,不同种类的垃圾能得到针对性处置:可回收的被送去再生,有害的被专门销毁,其余的也能通过更科学的方式降解[1]。这样一来,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力会大大减弱,城乡的空气会更清新,土地会更洁净,水体也能慢慢恢复往日的清澈,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因此焕发生机。

1.2 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在我们每天丢弃的生活垃圾里,藏着不少“宝贝”。那些被当作废品扔掉的报纸、饮料瓶、旧铁锅等,其实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果能把这些东西分类收集起来,送到专门的处理厂,废纸能重新变成洁白的纸张,塑料瓶能转化为新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也能熔炼成优质的原材料。这不仅能减少对森林、石油、矿产等原生资源的开采,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比如回收一吨废纸,就能少砍17 棵大树,节省100 吨水。通过这样的方式,原本被浪费的资源得到了二次利用,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让有限的地球资源能够更持久地为人类服务。

1.3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做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每个家庭共同参与的系统工作。政府制定政策引导方向,企业投入技术建设处理设施,社区组织宣传活动,居民则从日常小事做起,主动分类投放垃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慢慢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习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会把生态环保理念带回家;大人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好处,会更积极地参与其中。当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共识,当节约资源成为普遍行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模式就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宜居的环境和更丰富的资源[2]。

2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操方法

2.1 制定科学合理的分类标准

要让城乡垃圾分类真正落地,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分类规则必不可少。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制定标准时得充分调研本地垃圾的主要成分。比如农村地区可能有较多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而城市里外卖餐盒、电子废弃物占比更高,这些都得在分类标准里有所体现。常见的分类框架是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涵盖了各种能循环利用的物品,像旧报纸、塑料饮料瓶、铝合金易拉罐、碎玻璃片等,甚至旧衣物、废电线这类不易被注意的物品也应包含在内;有害垃圾则聚焦那些含有毒物质的废弃物,除了常见的废电池、日光灯管,还有过期的感冒药、杀虫剂瓶、油漆桶等,这些物品若随意丢弃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厨余垃圾主要是日常饮食产生的废弃物,比如餐馆剩下的菜肴、家庭削掉的蔬菜根、水果皮,甚至宠物吃剩的食物也该归到这一类;剩下的那些难以归类的,像用过的卫生纸、破损的陶瓷碗、烟头等,就统一归为其他垃圾。这样的分类方式既照顾了处理环节的便利性,又能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轻松掌握,避免因标准模糊而产生混淆[3]。

2.2 合理设置投放设施

分类标准确定后,投放设施的布局和设计直接影响居民的参与意愿。在居民小区里,投放点的位置得选在方便大家出行时顺手投放的地方,比如单元楼门口、小区主干道旁,但要避开卧室窗户下方等敏感区域,以免产生异味影响居民生活。每个投放点应根据小区人口密度配备足够数量的分类容器,通常每50 户配备一组分类垃圾桶比较合适。垃圾桶的设计也有讲究,可回收物容器最好带盖且分成多个小格,方便居民按材质分开投放;厨余垃圾桶要选用防渗漏的材质,避免汤汁外流污染环境;有害垃圾桶则需加锁,防止儿童或宠物接触到里面的危险物品。在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投放设施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比如在绿化带旁设置隐蔽式投放点,既不影响美观又能方便行人使用。所有投放设施都要贴上醒目的标识,除了文字说明,还要配上彩色图案,比如用蓝色表示可回收物、红色表示有害垃圾,让老人和小孩都能快速识别 [4]。同时,物业或环卫部门要安排专人每天清理投放设施,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消毒,确保设施始终保持干净整洁的状态。

2.3 建立完善的收运体系

分类好的垃圾能否得到妥善处理,收运环节是关键的中间纽带。收运路线的规划要结合城乡道路特点,农村地区可以利用村村通公路,采用小型收运车逐村收集;城市则可按照社区分布划分片区,避开早晚交通高峰时段进行收运。不同种类的垃圾必须使用专用车辆,比如可回收物用密闭货车,防止运输过程中掉落;厨余垃圾用带有冷藏功能的车辆,避免高温下腐烂变质产生异味;有害垃圾则用防腐蚀的特种车辆,确保运输安全。收运时间也要根据垃圾产生规律合理安排,比如居民区的厨余垃圾最好在早餐后和晚餐后各收运一次,而商场的可回收物可以在每天闭店后集中收集。对于可回收物,收运单位可以与废品回收站合作,建立“社区收集—中转站分拣—再生资源企业加工”的链条,像废纸经过分拣后可送往造纸厂重新制成纸张;有害垃圾收运后要送到专门的危废处理中心,比如废电池需要进行拆解,提取其中的重金属进行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可以运到有机肥生产厂,通过堆肥技术转化为农作物肥料,也可以送到沼气站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能作为能源使用;其他垃圾则统一送往垃圾处理厂,根据成分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发电,焚烧产生的热量还能用于供暖或发电,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

2.4 加强宣传教育

要让垃圾分类成为城乡居民的自觉行动,持续的宣传教育必不可少。社区可以在公告栏定期更新垃圾分类知识,比如每周张贴不同垃圾的分类技巧,配上真实案例说明混投的危害。每月组织一次“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讲解分类方法,帮忙整理家中的垃圾。在学校里,除了将垃圾分类纳入自然课、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寻宝”游戏,在模拟垃圾中分拣可回收物,或者让学生动手制作分类垃圾桶模型。媒体宣传方面,电视可以制作系列公益广告,用动画形式演示垃圾从分类投放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报纸开设专栏,解答居民在分类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小龙虾壳属于厨余垃圾吗”“旧手机该怎么处理”等常见问题;短视频平台则可以发起垃圾分类挑战赛,鼓励用户拍摄创意视频分享分类小窍门。此外,还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设立垃圾分类体验馆,摆放各种垃圾样品和分类模型,居民可以在这里进行模拟投放练习,有疑问随时向工作人员咨询。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让垃圾分类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居民真正明白自己的举手之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5]。

2.5 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要确保垃圾分类工作不走过场,一套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是重要保障。首先要明确责任分工,城乡社区负责监督居民的投放行为,环卫部门负责监管收运环节,环保部门则对处理企业进行监督,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监督方式可以多样化,在小区投放点安装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控居民的投放情况;安排专人进行不定期巡查,特别是在早晚投放高峰时段,及时纠正不规范投放行为。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跟踪整改情况,比如某小区多次出现混投现象,就要督促物业加强宣传和引导。考核制度要细化到具体指标,比如居民正确投放率、收运车辆分类合规率、垃圾处理达标率等,每月进行一次考核评分。奖惩措施要落到实处,对连续三个月考核优秀的社区,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用于改善投放设施;对表现突出的居民,可以发放生活用品、电影票等奖励。而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比如企业混装混运垃圾,要依法处以罚款,并责令整改;居民多次拒不分类投放的,社区可以进行约谈教育,情节严重的纳入诚信档案。通过这种奖优罚劣的机制,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压力和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向好。

3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3.1 减少土地占用

过去处理垃圾时,填埋是最常见的方式,这需要开辟大面积土地作为填埋场。这些场地往往占用耕地、林地等宝贵资源,而且填满后很难恢复原有功能,变成长期闲置的“垃圾堆场”。实行垃圾分类后,情况有了明显改观。那些能回收的纸张、塑料等被重新利用,厨房剩下的菜叶、果皮等变成肥料,需要填埋的垃圾量大幅减少。这样一来,新建填埋场的需求降低了,现有场地的使用时间也能延长。比如一个城市原本每年要新增100 亩填埋地,分类后可能只需30 亩,大量土地得以保留,既能继续用于农业生产,也能维持原有的生态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发展空间。

3.2 降低环境污染

垃圾里藏着不少“环境杀手”,像废电池里的汞、废灯管里的铅,要是混在普通垃圾里随便埋了或烧了,这些有害物质会慢慢渗透到地下,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甚至随着空气扩散影响呼吸健康。垃圾分类让有害垃圾有了专门去处,能通过专业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把污染风险降到最低。厨房垃圾也不再是麻烦,经过堆肥处理变成的有机肥,既能让庄稼长得好,又能减少化肥使用。要知道,过量化肥会让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用有机肥替代后,土地更肥沃,河流湖泊也能少些蓝藻污染,空气里的异味也会减轻不少。

3.3 节约资源能源

把可回收的垃圾捡出来重新利用,相当于省下了大量开采、加工原材料的功夫。就拿废纸来说,每吨废纸回收后能造出800 公斤新纸,这意味着可以少砍17 棵大树,还能节省一半以上的水和电。再看废铁回收,炼一吨再生铁比用铁矿石炼钢节省近 70% 的能源,同时减少大量废气排放。厨房垃圾也有大用处,在密封的罐子里发酵产生的沼气,能用来做饭、发电,既替代了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又避免了垃圾腐烂产生的甲烷直接排入大气。这些做法加起来,就像给地球的资源库“省了钱”,让有限的资源能用得更久。

3.4 改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像一张精密的网,土壤、水、植物、动物都是网上的节点,垃圾污染会让这张网慢慢破损。做好垃圾分类后,土壤不再被重金属侵蚀,长出的草木更茂盛,昆虫、鸟类有了更多食物和栖息地。河流不再被垃圾堵塞,水质变清了,鱼虾就能重新繁衍。空气里的粉尘和有害气体减少,植物光合作用更充分,动物们也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比如一片曾经被垃圾污染的湿地,经过治理和垃圾分类的配合,几年后就能重现芦苇丛生、候鸟成群的景象。整个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变强了,就能更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物产[6]。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实操方法,可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带来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制定科学的分类标准、合理设置投放设施、建立完善的收运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监督考核等是确保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4.2 展望

未来,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的技术和管理体系,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推动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萱 , 刘萍萍 . 熟悉度促进人们与垃圾分类中的志愿者合作及其作用机制 [J]. 心理学报 ,2023,55(08):1358-1371.

[2] 向蔓菁 , 葛察忠 , 罗彬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J]. 环境保护 ,2021,49(05):51-56.

[3] 屈琪雯 , 申武 , 宣俊 , 等 . 生活垃圾成分分析与处理——基于成都市温江区的调查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42(11):133-136.

[4] 吴帅 .“无废城市”:为绿色发展创造新空间 [N]. 青岛日报 ,2025-03-31(002).

[5] 张伟 .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析——以灵璧县沙滩村为例 [J]. 农业科技创新 ,2025,(19):9-11.

[6] 袁方成 , 彭娟 . 主体驱动、关系聚合与有效的共同生产——基于“虎哥”垃圾回收的案例分析 [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5,14(04):144-154.

姓名:霍海英

出生年月:1974 年 8 月

身份证号:622421xxxx08270016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甘肃定西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技师

研究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环境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