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浮沉润童心
黄意平
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40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初读苏轼的《定风波》,只觉词句洒脱豪迈;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书,方悟这“烟雨”二字背后的人生智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苏轼的诗词之美,更让我在教学中找到了“以文化人”的深层启示。
一、语文课堂里的“ 烟雨” 与“ 晴明”
书中对苏轼“逆境豁达”精神的剖析,让我联想到语文课堂中的“挫折教育”。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像在教授《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曾简单地将重点放在“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景物描写上,单纯地让学生背诵诗句、理解字词含义。而读完此书后,我深刻认识到,苏轼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于是,我尝试将苏轼“晴雨皆美”的心态融入教学。
在课堂上,我灵机一动设计了情景对话:假设学生们在春游时突遇大雨,让他们化身“小苏轼”,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反应,模仿诗人“吟啸徐行”的应对方式。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说会像苏轼一样不慌不忙,欣赏雨中的美景;有的说会把这场雨当作一次特别的经历,乐观面对。通过这样的情景体验,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苏轼在面对自然风雨时的豁达心境,也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有的态度。
课后,我还设计了特色作业,鼓励学生记录自己遇到的“小烦恼”,用苏轼式的幽默与豁达书写“烦恼日记”。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考试没考好,心情很低落。但我想到苏轼先生即使被贬官,也能乐观面对,我这点小挫折又算什么呢?我要像他一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下次一定能考好。”当看到孩子们在作文中写下“淋雨回家,学东坡先生‘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潇洒”时,我深感语文课堂不仅是文字的传递,更是生命态度的滋养。我们可以通过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汲取古人的智慧,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生活中的“风雨”。
二、从“ 东坡精神” 到“ 童心成长”
书中对苏轼“童真天性”的描写尤其触动我。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多次被贬,但他始终能保持一颗童真之心。他能在贬谪途中“日啖荔枝三百颗”,在荒蛮之地“自创东坡肉”,这份“苦中作乐”的童心,恰是当代孩子需要的生命底色。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孩子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过早地失去了童真。而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
在班级管理中,我尝试践行“东坡式教育”。首先,化“批评”为“诗意”。当学生争吵时,以往我可能会直接批评他们,但现在我不急于说教,而是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导他们跳出矛盾看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与人相处时,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看到自己的角度。这样的教育方式,既避免了直接批评可能带来的抵触情绪,又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同时,学会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其次,以“趣味”解“压力”。我模仿苏轼“作诗游戏”,开展“课间飞花令”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分组进行诗词背诵比赛,不仅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让古诗背诵变成“笑声中的挑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放松了心情,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诗词积累。例如,有一次课间飞花令的主题是“月”,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学过的带“月”字的诗词,从“床前明月光”到“明月几时有”,从“月落乌啼霜满天”到“海上生明月”,在欢声笑语中,他们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
再者,用“烟火气”育“真性情”。结合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念,我布置“和父母做一道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劳动中品味生活之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还增进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他们在作文中分享做菜的经历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惜。正如书中所言:“苏轼的伟大,在于他从未因苦难失去对生活的热爱。”这份热爱,正是我想种在孩子心中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三、教师自身的“ 心灵蓑衣”
阅读此书,亦是对教师职业心态的疗愈。书中“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自我重建,让我反思:当面对教学压力、家长质疑或学生问题时,能否如东坡般“一蓑烟雨任平生”?教师的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到公开课失误、教学成果不显著、家长不理解等各种问题。此时,我们需要像苏轼一样,拥有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应对的勇气。
面对挑战,学他“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记得有一次公开课,由于准备不够充分,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课后,我感到非常沮丧和自责。但当我想到苏轼在被贬黄州时,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困境,将其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我便释然了。我把这次公开课失误转化为“教育机智”的案例分享,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上灵活应对突发情况,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面对浮躁,效仿他“且将新火试新茶”的专注。在琐碎的教学工作中,很容易被各种事务干扰,变得浮躁不安。苏轼在困境中依然能专注于诗词创作和生活感悟,这种专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坚持每日诵读一首诗词,让自己在诗词的世界中找到宁静和力量。通过诵读,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还能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中的琐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和学生教育中。
面对困境,传承他“九死南荒吾不恨”的豁达。支教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环境的艰苦、教学资源的匮乏都曾让我感到迷茫和无助。但苏轼在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岛时,依然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著书立说,传播文化。我深受鼓舞,将支教经历写成《我的“黄州”故事》与学生共勉。在与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传递精神力量。
正如书末所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教师的修行,亦是一场“穿林打叶”中的成长。我们要以苏轼的人生智慧为指引,在教育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风雨,都能保持从容、专注和豁达,陪伴学生一起成长。
合上书本,再看教室墙上贴着的苏轼名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豁然开朗。语文教育从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而是以文化为蓑衣,陪孩子们穿越人生的风雨,在诗词的晴空下,长成乐观、豁达、热爱生命的模样。愿我们都能如东坡先生般,在教育的“烟雨”中,走出属于自己的“徐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名家名人传:苏东坡传》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
[2] 叶嘉莹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词》[M]. 台海出版社,2023.12
[3] 崔铭 .《苏轼传》[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