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抗战胜利到民族复兴:历史使命与时代使命的融合传承

作者

周静波

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河南省漯河市 462300

引言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流淌,在其历程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之上,都清晰地镌刻着中华民族拼搏奋斗所留下的深深足迹,自 1945 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起始,直至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当下时刻,中国已然开启了一段朝着实现民族荣光迈进的波澜壮阔的征程,仔细回溯这段漫长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党的历史使命进行阐述时所提出的概念。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使命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传承逻辑,这可让我们从过往的历史经验里获取智慧与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

一、从抗战胜利到民族荣光:历史记忆的深情回溯

(一)抗日战争时期——抵御外敌侵,铸就复兴民族

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启了长达 14 年的艰苦抗战历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犯,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长城,像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以及百团大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每一场战斗都体现出不屈的抗争精神,淞沪会战里,中国军队凭借顽强意志与日军激战了三个月,打破了其“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民协同作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这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还让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凝聚起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成为支撑民族复兴的灵魂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民族荣光而不断努力奋斗[1] 。

(二)解放战争时期——推翻旧政权,奠定复兴新根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处于两种命运以及两个前途的选择关头,为了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崭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开展了解放战争,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大决战,再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人民解放军凭借强大的攻势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三大战役总共歼灭国民党军队 154 万多人,极大地削减了敌军的力量,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终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打破了束缚中国发展的旧制度枷锁,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全新的政治基础,让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命运的主人,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新篇章。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探索发展道路,夯实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阶段,鉴于国内经济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依靠自身力量、辛勤努力奋斗,在“一五”计划时期,156 个重点工业项目展开建设,初步构建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大庆油田成功得以开发,实现了石油自给自足,打破了“中国贫油”的说法,“两弹一星”研制取得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国防实力。虽说在探索进程中遭遇过波折,然而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持续不断地探索,中国逐渐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以及国民经济体系,培育了大量专业人才,积攒了宝贵的建设经验为国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为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关键的前提条件。

(四)改革开放时期——融入世界潮流,激活发展新动能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自此中国开始积极主动地与世界相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之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新的“包产到户”的生产模式——“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设立,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及试验田,吸引了外资与先进技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促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新时代以来——推进全面复兴,开启强国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上了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进程,脱贫攻坚战收获全面胜利成果,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科技创新方面成果众多,“天问”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嫦娥”实现月球探测任务、“蛟龙”完成深海潜水作业等重大科技成就持续出现,“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国际间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开拓出新的空间。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新时代的中国,正依靠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开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工作,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迈进,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全新篇章。

二、从抗战胜利到民族腾飞:历史馈赠新时代的智慧启迪

(一)凝聚团结力量——以民族共识筑牢复兴根基

追溯往昔,在抗日战争时期,全民族统一战线成功凝聚起了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解放战争阶段,人民群众积极踊跃支前,与人民军队并肩奋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投身于工业以及国防建设之中,团结始终都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步入改革开放进程,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探索发展道路,形成了推动经济腾飞的强大合力,新时代脱贫攻坚战里,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最终实现了近一亿人口脱贫,充分彰显出团结协作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历史经过多次验证说明,只有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形成高度的民族共识,才可筑牢民族复兴的根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当下,新时代更加需要发扬团结精神,汇聚各民族、各阶层的智慧与力量,凭借强大的凝聚力去应对风险挑战,为实现民族腾飞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坚持变革创新——用发展动力破除时代难题

回顾往昔岁月,中国于各个不同阶段,皆凭借变革创新来化解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摒弃传统战术,借助灵活多变的战略决战成功扭转战局,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研人员突破技术封锁,依靠自主研发“两弹一星”实现科技跨越,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打破思想束缚,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直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经济活力,无一不体现出创新所有的关键作用。步入新时代,面对科技竞争、产业升级等诸多挑战,中国凭借“天问”探索火星、“嫦娥”揽月等重大科技成果突破技术瓶颈,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历史经验给予我们启示,只有始终坚持变革创新,持续激发发展动力,才可在时代浪潮里破除难题,推动民族不断腾飞向前[2] 。

(三)捍卫主权独立——以安全底线保障和平发展

自抗战胜利成功收复失地、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开始,维护国家独立以及领土完整便已然成为民族发展的核心原则,解放战争成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国家主权独立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出来,提高了国防实力,可有效抵御外部威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融入世界这个过程当中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在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国依靠强化军事现代化建设、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等一系列举措,筑牢了安全底线,从南海岛礁建设以此维护海洋权益,到坚决反制外部干涉内政,历史与实践都说明,只有捍卫主权独立,坚守安全底线,才可为民族腾飞营造出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

(四)厚植人民情怀——将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目标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一理念,依靠人民的力量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在解放战争阶段,“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一事实生动地呈现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善人民生活一直都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目标。改革开放则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使得数亿人口成功摆脱了贫困,到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顺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历史深刻地说明,只有厚植人民情怀,把人民福祉当作奋斗目标,才可赢得人民的拥护,汇聚起实现民族腾飞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从抗战胜利到民族复兴:历史赋予今朝的使命担当

(一)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抗战精神与奋斗基因

在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凭借自身血肉之躯构筑起可抵御外敌的坚固长城,凭借顽强不屈的意志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有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呈现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非凡英雄气概,是蕴含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坚定必胜信念。从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纵身跳崖的壮烈举动,到八女投江英勇无畏的就义行为,无数先烈用生命深刻诠释了红色精神的内涵,在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勇敢向前推进推翻旧政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科研工作者默默隐姓埋名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无数拓荒者敢于率先探索发展新道路,这些皆是红色血脉与奋斗基因的持续延续。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不只是对历史的一种铭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方面的动力,依靠建设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诸多方式,使得抗战精神与奋斗基因融入当代青年的血脉之中,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更加需要传承这种精神,以此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向前迈进,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二)深化改革开放——持续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开启,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为全方位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特区的设立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使中国更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四十多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开放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关键举措,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发展,国内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方面的挑战,唯有拿出更大的勇气与决心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才可持续释放创新发展的活力。借助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科技创新以及产业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凭借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为民族复兴注入强大动力,让中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3] 。

(三)推动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格局

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成果,同时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有着重大贡献之举,深刻地彰显出和平的珍贵价值,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此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奉献中国的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地融入到国际社会当中,中国的发展将深刻影响着世界,世界同样需要和依赖大国为其注入和平与秩序。既然存在大国红利,就存在大国责任,就像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推动和平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一项关键使命,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等各类挑战,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那一边,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公共卫生合作等国际事务,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的方案。中国会继续凭借自身的和平发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格局的稳定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

(四)抢占科技高地——培育创新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抗战胜利结束之后,中国是在各方面条件极为匮乏的状况下开始踏上科技发展征程的,“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完成,打破了国外对相关技术的封锁局面,充分呈现出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自主创新的坚定决心,自改革开放开始以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果,从超级计算机“天河”系列,到 5G 通信技术,从量子卫星“墨子号”,再到载人航天工程,一系列有重大意义的科技成果,使得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获得了关键地位。不过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中国依旧面临着“卡脖子”的问题问题,在民族复兴处于关键阶段的当下,抢占科技领域的高地成为时代所赋予的一项关键使命,这就需要增加科研投入,去突破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同时也要重视培育创新型人才,依靠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以此吸引并留住全球顶尖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科技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依靠人才来驱动创新,凭借创新来引领发展,推动中国从科技大国朝着科技强国的方向迈进,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全球科技竞争当中赢得主动地位。

(五)实现民族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为伟大的梦想,它凝聚了好几代中国人的深切夙愿,自抗战胜利成功摆脱民族危亡困境,直至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从改革开放有力推动经济飞速发展,再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在朝着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持续稳步迈进,当下中国已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新征程,这可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的极为关键使命[4]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得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于经济方面,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促使高质量发展得以实现,在政治层面,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在文化领域,应提高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建设范畴,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经由不懈奋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让中华民族以更为昂扬的姿态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结

综上所述,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中国人唯有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把自己历史使命同时代使命紧密相连、一脉相承且薪火不断传承,这些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以及精神财富,会持续给予全体中华儿女激励,促使他们勇敢担当使命、持续接续奋斗,迈着坚定的步伐朝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前行,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参考文献

[1] 金民卿.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视野审视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J]. 红旗文稿 , 2020(17):46-48..

[2] 李京桦 . 民族工作成效与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关系研究 [J].贵州民族研究,2015(9:12-14).

[3] 金炳镐,王铁志. 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 中国共产党简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