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价值观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赋能的理论架构与实施路径

作者

万娟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市万州区 404020

一、引言

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劳动的态度、认识和评价,它影响着个人的行为选择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新时代背景下,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劳动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协同策略。

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

劳动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强调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劳动观念中的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要求。“通过弘扬劳动精神,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劳动价值观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劳动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协调发展”。此外,劳动教育还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克服不良劳动观念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能够激发个人的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劳动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弘扬能够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劳动者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塑造劳动者精神风貌的关键。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高素质劳动者。

4.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随着数字经济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劳动形态和劳动价值发生了深刻变革。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有助于劳动者更好地适应新的劳动环境,还能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良好的劳动价值观能够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

三、当前劳动价值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价值认知不足,部分学生对劳动的价值认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观念。例如,有超过一成的中小学生认为“社会进步了,劳动没那么重要了”,近四成中小学生不赞同“不爱劳动可耻”,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无论做什么挣到钱最重要”。轻视体力劳动,许多学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体力劳动,认为只有脑力劳动才是有价值的,甚至将体力劳动视为低人一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学生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缺乏抗挫折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家长观念偏差,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部分家长甚至将劳动视为“耽误学习”,导致家庭劳动教育长期缺失。学校教育形式化,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存在“重展示、轻培育”的问题,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如“拍照打卡”或“成果展览”,忽视了劳动过程和劳动精神的培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高校劳动价值观培育课程多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主,实践课程多为短期劳动实践,难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劳动技能。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良风气干扰,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更容易受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的价值产生怀疑,甚至认为“劳动无用”。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单一,当前劳动教育评价多采用量化指标,如课时数、参与频次等,忽视了学生在劳动态度、协作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隐性成长。评价功利化,部分学校将“完成劳动任务”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导致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削弱。

劳动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劳动时间不足,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有限,劳动类型单一,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师资力量薄弱,高校劳动教育师资极度缺乏,相关专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劳动教育难以深入实施。

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挑战:劳动形态变革,随着数字经济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劳动形态和劳动价值发生了深刻变革,劳动价值观的培育需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教育体系滞后,当前劳动教育体系在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缺陷,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

四、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构建协同培养机制。将劳动价值观培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框架,形成教育合力。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丰富劳动价值观教育内容。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更新劳动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入创新劳动、智慧劳动等新理念,提高教育的时代性和吸引力。营造劳动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劳动文化艺术节、劳动精神主题演讲比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让劳动精神深入人心。强化劳动教育的宣传引导,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

创造劳动实践机会。学校应与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技能。强化实践能力考核,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确保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正获得成长。

强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劳动实践行为记录、成长过程记录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

五、结论

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是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协同培养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创造实践机会和强化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05-03(002).

[2]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人民教育,2017(9):40.

[3] 孙云晓 . 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 (2016)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122.

作者简介:万娟(2001),女,汉族,重庆江津,本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