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
王墀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数字化变革新要求。短视频的有效应用可突破传统的教学局限,提升教学吸引力,满足师生主体的互动需求,这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育人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探究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尤为重要。
一、围绕一条主线,在高校思政育人中融入短视频
短视频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基于强互动性、可视化以及碎片化的特点和青年学生的认知习惯。在高校思政育人实践中,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这条主线,将短视频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情景化实践工具。在实施过程中要基于三个关键维度展开:首先是强化内容筛选,通过构建“中央厨房式”短视频资源库,全面梳理和24字核心价值观一一对应的模范事迹、时政热点、校史校情等素材。其次,创新表达方式,选择强共鸣与微叙事相结合的创作逻辑,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比如,用校园实景拍摄代替传统说教,用师生共创内容替代单向灌输。最后是深化课程融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短视频资源形成闭环,这样可以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前预习导视、课中案例研讨以及课后延伸创作等模式,让价值观教育能够真正符合传播规律又遵循育人规律。例如,某高校在开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立足主题主线“法治中国”展开,组织师生共同策划《法典在身边》的系列短视频。创作团队选取劳动权益、校园贷以及知识产权等 8 个和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法治议题,通过动画解说、情景剧还原以及专家访谈等形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文转化为可视化的生活案例。在合同立定和履约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前推送相关的短视频,如“租房陷阱识别指南”等微视频。这种“贯穿主题、三阶递进”的教学设计,使法制教育从知识认知升华成价值认同,学生创作的多部短视频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中广泛传播,且累计获得互动次数高达 12 万次,其中有三部作品被地方司法部门选择作为普法宣传素材 [1]。
二、把握三项原则,在高校思政育人中融入短视频
短视频是高校思政育人的新兴载体,其高效传播和生动形式能够将教育吸引力有效提升,但是需要把握针对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充分保障育人实效。思想性原则是其核心根基,要求内容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泛娱乐化或低俗化,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校学生思想活跃但是容易受到多元信息的影响,所以要严格筛选短视频内容,聚焦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正能量主题,强化思政教育的政治引领功能。针对性原则是其关键,强调内容应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不同专业背景、年级的学生关注点各不相同,短视频要注重分层设计,如面向毕业生突出职业伦理、面向新生侧重适应教育,通过贴近生活的议题增强共鸣。创新性原则是动力,要灵活利用短视频的视觉优势和互动特性,将传统课堂局限打破,如融入弹幕互动、情景模拟等元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推动思政教育由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对话。三线原子能够实现相辅相成,教师还要在教学设计中统筹整合。比如,课前优选优质的短视频资源,充分保障思想的纯正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内容,确保教学的针对性;课后鼓励学生创作短视频深化创新实践,从而能够形成“筛选 - 应用 - 反馈”的有效闭环,还能实现思政育人的时代化和生活化。例如,在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精选主题“青年担当”,利用短视频升华教学。教师精选一段彰显大学生抗疫志愿服务的真实短视频,内容能够充分展现青年的奉献精神,严格遵循思想性原则。接下来,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视频中的志愿者行为是怎样体现出责任担当的?从个人成长和社会需求双视角分析其意义,确保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随后则是创新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拍摄回应视频,对社区服务场景进行模拟,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拍摄,持续深化情感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推进,让学生在理解视频传递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经历反思担当的核心内涵,而后通过实践创作强化知行合一。这一策略只有能让学生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和创作,才能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提升[2]。
三、强化四个协同,在高校育人中融入短视频
在高校思政育人过程中融入短视频,需要强化 4 个协同,构建多方联动的育人生态。所谓“4 个协同”指的是在短视频应用过程中整合内容资源、教学主体、时空场景和平台渠道。第一,主体协同要求教师、管理者和学生形成合力,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设计思政主题框架。学生是创作的主体,需要全程参与到内容创作中。管理者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旨在保障方向的一致性 [3]。第二,内容资源协同要将思政理论精髓和社会热点、校园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防止空洞说教。第三,平台渠道协同注重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有机结合,基于算法精准推送内容,同时通过课堂研讨深入理解。第四,时空场景协同打破传统课堂局限,课前视频预习、课中互动实践以及课后反馈迭代形成有效闭环。高校能够通过设立短视频思政工作坊的方式,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定期培训师资队伍,高效利用各项资源,这样可以实现协同的高效转化。这一多维协同模式可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渗透力增强,还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内化和升华。例如,某高校推行以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短视频创作计划,强化 4 个协同的时间路径。这一系统路径由思政教研室引领,教师团队细化主题框架“新时代青年使命”,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题拍摄、根据课程知识点创作短视频,如选择纪实手法拍摄记录乡村振兴志愿者故事,这样能够将主体协同目标实现。从内容角度而言,作品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生活场景中融入理论内容。比如,以短视频的方式解析抗疫精神中的集体主义,充分保障思政元素的自然渗透。从平台渠道而言,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抖音校园号和课堂多媒体同步发布,并基于后台数据分析调整推送策略,以此来将覆盖面持续拓宽,还能深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创作者要持续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全身心投入到高校思政教育活动,自发地在短视频创作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传播。由此,不仅能实现多元协同,保障育人效果,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教师需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基于战略视角,在思政育人体系中融入短视频,以此来激发网络育人实践的效能,深度挖掘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潜能,以此来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白洁 . 短视频融入高校思政育人路径探析 [J]. 鹿城学刊 ,2025,37(02):60-63.
[2] 高雅 , 张睿 . 短视频赋能高校思政育人的路径 [J]. 新闻前哨 ,2025,(06):75-77.
[3] 孟天一 . 高校思政短视频育人效能现状及对策研究 [D]. 沈阳建筑大学 ,2024.
[4] 马志超 . 高校思政短视频的自我呈现与话语实践 [J]. 新闻爱好者 ,2023,(05):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