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在校园中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

顾小妃

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感恩之心的内涵和价值,当前校园感恩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在校园中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促进感恩之心在校园中生根发芽,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温暖与关爱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感恩之心;校园;培养方法

一、引言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感恩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感恩意识相对薄弱。在校园中,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恩等缺乏应有的感激之情。因此,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让感恩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感恩之心的内涵和价值

(一)感恩之心的内涵

感恩之心是指对他人的帮助、关爱、支持等心存感激,并愿意以实际行动回报他人的一种情感和态度。感恩之心包括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同学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等多个方面。

(二)感恩之心的价值

1. 促进个人成长

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减少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感恩之心还能够激发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个人不断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改善人际关系

感恩之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增强人际关系的和谐度。在校园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如果都能怀有感恩之心,那么校园氛围将更加温馨、和谐。

3.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感恩之心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当每个人都能感恩他人、回报社会时,社会将充满爱和温暖,社会矛盾也将得到有效缓解。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

三、校园感恩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当前的感恩教育往往零散地分布在思想品德课或主题班会中,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规划。

(二)教育方法单一

在教学中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多数感恩教育采用简单的说教式,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主动参与。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协同

家庭与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合力。

四、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

1.对感恩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未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

2.缺乏专业的感恩教育师资培训。

(二)教师方面

1.教学任务繁重,无暇深入研究和开展感恩教育。

2.对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措施。

(三)家庭方面

1.部分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无法为孩子树立榜样。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感恩之心。

五、在校园中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感恩教育

1. 开设感恩课程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感恩课程,包括感恩的内涵、感恩的价值、感恩的方法等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感恩的知识和理念。

2. 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活动,如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感恩主题班会、写感恩日记、参与志愿服务等方式,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感受感恩的力量,不断强化感恩意识。

3. 利用校园文化

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例如,在校园内设置感恩标语、感恩宣传栏、举办感恩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恩教育。

4.创新教育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感恩的力量。

(二)教师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培训,提高开展感恩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用自己的感恩行为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表达对学生的感激之情,如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感谢学生的努力付出等。同时,教师也要在生活中感恩他人,如感恩家人、感恩同事等。

(三)引导家庭参与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的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感恩之心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家长重视感恩教育,在家庭中营造感恩的氛围。提高家长的感恩意识和教育能力,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感恩他人,如让孩子学会对长辈说谢谢、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都能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

(四)鼓励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关爱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人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也能够学会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案例分析

在某中学,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如“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主题班会。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许多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辛勤付出,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在班会上,让学生们回忆父母为自己做过的最感动的事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许多学生在分享中不禁落泪,深刻体会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学校还组织了“感恩老师,传递真情”活动。举办“感恩教师”的演讲比赛,学生们通过演讲表达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老师们深受感动,教学更加投入,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还有通过制作感恩卡片、写感谢信等方式,向老师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老师们收到学生的礼物和祝福,也倍感温暖。某班级设立了“感恩墙”,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想要感谢的话语和对象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墙上。这面墙成为了传递感恩之情的重要场所,也激发了更多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好和善意。

此外,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等提供帮助。学生们在与老人的互动中,感受到了老人的感激,感受到了关爱他人的快乐,从而更加懂得感恩的意义,也学会了感恩社会。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曾经受到他人帮助的经历,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有学生分享了自己在生病时同学照顾自己的温暖瞬间,还有学生讲述了老师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的感人情节。

有个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一度想要放弃,在同学的耐心帮助下逐渐进步。后来,这个学生不仅努力学习,还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将感恩传递下去。

学校开展“节约粮食,感恩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减少浪费现象。

通过这些活动,该校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尊重父母、老师,也更加关心同学和他人。校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温馨。

七、结论

感恩之心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让感恩之心在校园生根发芽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感恩教育、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家庭参与和鼓励社会实践等多种方法和途径,让感恩之心在校园中生根发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