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策略研究

作者

刘小颂 朱晓健

370303198205260646 370302197309160518

引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土地规划管理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空间管制作为土地规划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划定不同的空间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制规则,能够引导土地开发利用活动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避免盲目开发和无序扩张。然而,目前我国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管制体系不完善、管制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深入研究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规划管理中空间管制的内涵与目标

1. 空间管制的内涵

空间管制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手段,对特定区域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空间结构的优化。它是一种基于空间视角的管理方式,强调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规模和强度进行调控。空间管制不仅仅是对土地利用的限制,更是一种积极的引导,通过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通过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对不同区域的建设活动进行差异化管理,从而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2. 空间管制的目标

空间管制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空间管制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源涵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功能区域,明确禁止或限制开发的空间范围,有效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敏感区的干扰,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空间管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功能定位与开发强度,强化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防止无序扩张和低效开发。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空间管制通过空间资源的差异化配置机制,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向适宜开发区域集聚,优化区域功能结构,协调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例如,在资源型城市或欠发达地区,通过调整空间开发方向和产业准入条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经济体系建设,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可持续性。

二、当前土地规划管理中空间管制存在的问题

1. 管制规则不健全

目前,我国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规则仍显不健全,突出表现为制度设计缺乏科学统筹与系统衔接。一方面,部分区域的空间管制规则制定依据不足,未能充分结合自然资源禀赋、生态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导致规则内容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执行过程中易出现理解偏差与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现行管制规则更新滞后,动态调整机制缺失,难以有效应对城市扩张、产业转型和功能重构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变革。例如,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部分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已发生显著变化,但相应的空间准入条件、开发强度控制指标等仍沿用旧规,造成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甚至制约了高质量发展空间的拓展,影响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

2. 部门协调不足

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如自然资源、城乡规划、生态环境等,但由于行政体制和职能划分的差异,部门间协调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各职能部门在规划目标、技术标准及管理手段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空间管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交叉重叠或监管空白。例如,自然资源部门侧重耕地保护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而城乡规划部门则更强调城市功能布局与空间发展需求,二者在用地性质划定、开发强度控制等方面常出现分歧。此外,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协同决策机制,导致数据更新滞后、审批流程重复甚至冲突。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例,因跨部门协作不畅,可能出现用地预审、环评、规划许可等环节审批标准不一、周期拉长,严重影响项目推进效率和空间治理效能。

三、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中空间管制的策略

1. 加强技术手段应用

加强技术手段应用是提升土地规划管理中空间管制科学性与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应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集成化、智能化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实现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实时感知与数据更新,为空间管制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GIS 技术,能够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利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与模拟预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管制策略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应加快推广智能化监管设备的应用,如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系统等,全面提升空间管制的响应速度与监管精度。例如,通过部署智能传感网络,可实时监测重点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使用范围及环境影响,及时识别违法违规行为并启动预警机制,增强执法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此外,还可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对多源空间数据进行融合分析,提升空间管制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

2. 强化制度建设

强化制度建设是保障空间管制高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应进一步完善空间管制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类管制分区的功能定位、管控要求及法律责任,推动形成权责清晰、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要制定统一且具有操作性的空间管制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细化不同功能区的准入条件、用途管制规则及调整程序,提升空间管制的规范性与可执行性。同时,应建立健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强化自然资源、城乡规划、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可通过设立跨部门的空间管制联席会议或专项协调机构,统一规划目标与管制要求,化解职能交叉与政策冲突。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空间信息、审批流程与监管结果的互联互通,提升空间管制的整体效能与协同治理水平。

结论

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土地规划管理中的空间管制存在管制规则不健全、部门协调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应用和强化制度建设等策略加以完善。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深化对空间管制的研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空间管制模式和方法,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水平,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海 , 陈磊 . 县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管制策略——以江苏赣榆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21,36(09):2424-2436.

[2] 赵兴裕 .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05):31-33.

[3] 李维 . 空间规划中的土地用途管制与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J]. 城市地理 ,2021,(22):175-177.

[4] 陈惠斐 , 萧敬豪 .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生态共治的策略与思考 [J]. 上海城 市规划 ,2021,(0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