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李洋
莱芜技师学院 山东济南 271100
一、引言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职机械专业而言,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是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以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二、工匠精神对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一)助力学生个人职业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中职机械专业学生若想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具备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能使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在机械行业中站稳脚跟,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例如,一名具备工匠精神的机械装配工,会对每一个零件的安装都严格把控精度,确保产品质量,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能为其赢得更多晋升机会。
(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声誉
中职机械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在企业的被认可程度上。企业挑选技能型人才时,十分看重其为人处事能力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学校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能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展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提升学校在行业内的声誉。当学校培养的学生因具备工匠精神而广受企业好评时,会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
随着 “中国制造 2025” 计划的深入实施,我国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迈进。这一过程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独具匠心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机械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工业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将工匠精神融入其培育过程,有助于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中职机械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传统
当前,部分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管理模式较为传统,侧重于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如考勤管理、纪律维护等,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关注不足。这种管理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缺乏实践导向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不够紧密。实践教学往往仅关注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在实践中对学生职业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学生管理工作未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资源和平台,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缺乏有效的跟踪和评价。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虽然许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在学生管理方面,校企合作的深度仍有待加强。企业参与学生管理的程度较低,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导致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管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四、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融合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实践、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在制定融合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相互关系,确保各项措施协同推进,发挥整体效应。
(二)实践性原则
融合过程要注重实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环节中。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实践中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同时,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以实践为导向,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三)个性化原则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在融合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方案和管理服
务,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路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工匠精神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例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体现工匠精神的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与工匠精神的融合,通过语文、思政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践行工匠精神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和质量标准。在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标准进行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工匠精神素养,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邀请企业参与学生管理工作,选派企业优秀员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工匠精神带入校园。同时,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工匠精神,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技能竞赛、技术研发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激励工匠精神
建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纳入评价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的表现。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激励机制,对践行工匠精神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性。
六、结论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推动学校发展和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校企合作和完善学生评价体系等融合路径,能够有效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完善融合机制,为中职机械专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与培育路径研究》
[2] 王芳《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姓名:李洋 1987.12,男 本科 讲师 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