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现象的六年级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鲍霖霖
敦化市实验小学校133799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科学教育强调能力培养与素养构建,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小学六年级是科学学习的重要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若将生活现象融入科学探究性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还能促进知识内化和迁移,增强教学实效。探索基于生活现象的实验教学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基于生活现象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理念与原则
将生活现象引入科学实验教学,旨在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以学生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现象为基础,构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例如,观察水的蒸发过程可以从“晾衣服为什么能干”这一现象引出,进而设计“不同温度下水分蒸发快慢对比实验”;探讨光的传播可以通过“阳光透过窗帘照射地板”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其次,教学内容应体现探究性,实验不应仅仅是知识的验证,而应激发学生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再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教学设计还应遵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选择材料和工具必须安全可靠、成本低廉,确保学生能够亲手实践。此外,教学目标要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确保教学效果的全面达成。在设计上,教师需对实验的前后关联、时间分配和操作步骤有清晰把握,同时为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自由探究留出空间,避免将实验教学演变为教师表演或机械重复。
二、实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与过程优化
实验教学的实施不仅仅是按照步骤完成操作,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的引导、问题的设设、探究的深入和结果的反馈。在六年级科学教学中,实施策略应首先从“问题驱动”出发,结合生活情境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如在学习空气的存在时,可通过“吸盘挂钩为何能固定物体”引导学生讨论空气压力,并设计相应实验进行验证。其次,教师应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与尝试,培养其科学质疑与实验精神。实验分组要科学合理,注重学生间的角色分工与合作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获得参与与收获。实施中还应加强实验过程的监控和支持,教师不仅要指导操作技巧,更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适时引导其分析现象、调整实验方案或质疑结果。同时,在实验后阶段要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总结实验结论,探讨实验误差的可能来源,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此外,教学策略还应注重对实验成果的多维度评价,除了关注实验是否成功,更要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合作表现和反思深度,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善于表达。
三、教学内容与实验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要有效实施基于生活现象的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与实验资源之间进行有效整合与开发。当前教材中部分实验虽然具有基础性,但在现实教学中往往因为内容抽象或设备不足而无法有效开展。对此,教师应善于将课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发现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开发具有生活气息的实验材料。例如,利用透明玻璃杯和白纸观察光的折射,用塑料瓶模拟水循环系统,用厨房调料探索溶解现象等,都可以低成本实现教学目的。此外,教师还应重视数字化资源的辅助作用,借助互动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方式弥补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认知效率。在课程整合方面,应根据学段特点和教学重点,设计系列化实验主题,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单元,如“水的变化”系列、“光与影”系列等,在主题下组织多个层级递进的实验任务,帮助学生在探究中建构知识网络。学校层面应提供制度保障,改善实验器材供给和环境条件,鼓励教师进行实验创新,推动实验资源共享与教学案例的积累。
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多元评价机制建设
在推进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同时,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传统的科学课堂往往以实验结果的正确性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精神与合作意识。因此,基于生活现象的探究实验教学应采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提出合理问题、是否能与同伴有效协作、是否能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是否能反思实验得失。终结性评价可包括实验报告、科学日志、成果展示、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等多种形式,形成多维评价矩阵。此外,还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评价,如课后是否能在家庭中开展小实验、是否能解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教师应在评价中注重引导性和发展性,评价语言要具备激励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方向,激发其继续探究的信心。构建多元化、可持续、面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地的重要保障。
五、结论
基于生活现象的六年级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是落实科学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提升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通过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建构知识,在反思与评价中提升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增强综合素养。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科学选择实验主题,注重过程引导与资源整合,优化实施策略与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结、课堂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未来的科学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性与情境性的结合,推动科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跨学科教育等融合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真实、有效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刘 蕊 . 新 课 标 背 景 下 小 学 科 学 实 验 教 学 研 究 [J]. 小 学 生 ( 上 旬刊 ),2024,(12):13-15.
[2] 刘满英 . 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小学科学 STEM 教学策略分析 [J]. 华夏教师 ,2024,(30):67-69.
[3] 王虹懿 .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实践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