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启童画 游引创想基于“点点魔法师”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幼儿主体性赋能研究
毕永平
四会市第五幼儿园 526200
引言
当点点遇见魔法——重构美术启蒙的儿童立场
当前幼儿园美术活动存在“三重割裂”:技能训练与游戏体验割裂、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割裂、作品结果与创造过程割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应支持富有个性的创造表达”。《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强调“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毕老师的" 点点魔法师" 活动,以游戏精神重塑美术启蒙逻辑:媒介创新:将" 点" 这一基础元素转化为魔法符号;身份重构:幼儿从被动模仿者变为掌控魔法的创造者;规则再造:技法目标隐于“咒语节奏”“" 舞步指令”中。
本文通过解析该活动的“游戏赋能”机制,探索美术教育从“教师教”转向“幼儿玩”的实践路径,为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评估指南》要求提供鲜活案例。
一、游戏化设计的三维赋能机制
( 一) 角色赋权:从“要我画”到“我要变”的主体觉醒
1. 魔法身份激活主体意识
“今天我们都是点点魔法师!”的开场宣言,瞬间建立儿童心理认同。观察发现,当幼儿手持“魔法彩笔”,专注度提升了,这正是《评估指南》强调的“激发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
2. 咒语规则隐形教学目标
“点点点!变变变!”的节奏性咒语,实际是点的连续性控制训练。例如念咒语“点点点!变变变!的时候,魔法点点要保持手拉手哟”,这样才能形成清晰图案。这种“规则即玩法”的设计,使技能习得自然发生。
幼儿小宇在 " 波浪舞 " 环节自发调整语速:“点 点 点(慢速)... 变变变!(快速)”,创造出疏密变化的波浪线,体现了小宇小朋友对节奏与疏密的自主调控。
( 二) 材料叙事:从工具到玩具的探索
1. 魔法道具的悬念设计
普通纸巾被赋予“没有跳完魔法舞步不可打开”的魔法禁忌:“点点在跳舞时,纸巾是它们的舞台!”。这种材料戏剧化、悬念化处理,使更多的幼儿全程保持操作专注。
2. 形状媒介的创意激发
心形纸巾、圆形纸巾、星星形纸巾、不规则形状的纸巾突破了传统方形纸巾的限制。幼儿琪琪在星星形纸巾上创作时惊呼:“我的魔法点点在星星上玩滑滑梯!”不同形状激活差异化空间感知。
( 三) 过程游戏化:从临摹到创编的思维跃迁
1. 魔法直线舞(点间距控制):“选一支魔法彩笔,在魔法纸巾上点一下、停一下、点一下,停一下……点点像小朋友们开火车排队一样跳出了直线舞。(在纸巾上点出直线)”
2. 魔法波浪舞(方向转换以及滑滑梯经验迁移):“这次点点要去滑滑梯上跳舞啦!上点点、下点点、上点点、下点点……点点就像小朋友们玩滑滑梯一样跳出了波浪舞。”
3. 魔法爱心舞(教师邀请幼儿伸出魔法手指一起空中点画):“现在点点要跳爱心舞了。上点点,下点点,左点点,右点点,然后用点点手拉手的魔法跳出了爱心舞。(点出爱心轮廓)”
4. 自由魔法舞(激发创意):师幼互动“点点点。点什么?点圆圈。点点点,点圆圈,点个圆圈滚滚滚。”
二、主体性发展的双维实证
( 一) 创造力破茧:当点点跳出“鲨鱼线”在“自由魔法舞”环节,教师通过开放性问答:
师:点点点!
幼:点什么?
师:点鲨鱼线!(预设引导)
幼:鲨鱼的牙齿要尖尖点!
师幼:点出尖尖的鲨鱼线,咔呲咔呲!
这种生成式互动使部分幼儿创编出新图案(如锯齿状“鲨鱼线”“圆形”、“太阳”),远超传统教学中的创意产出率。
( 二) 心智成长:错误如何变成魔法
1. 试误中的深度学习
当幼儿将点堆积在一起不知该如何继续时,教师引导:“让点点手拉手围圈,再跳出去一些点点当光芒!”这种过程性指导使幼儿在多次尝试后成功表现疏密对比,印证维果茨基“游戏创造最近发展区”理论。
2. 评价语言滋养自信
摒弃“像不像”“好不好看”的评判,采用描述式赞赏:“你的点点在跳扭扭舞!”。经后续观察显示,接受此类评价的幼儿,后续创作尝试率提高很多。
三、游戏化启蒙的四维策略模型
(一)游戏化美术四维策略
1. 角色先行策略
(1)选择儿童认知原型(如本活动设计中以“魔法师”情景引导且贯穿始终。)(2)通过仪式化语言建立身份认同:“小小魔法师们快伸出你的魔法手指和点点魔法师一起召唤魔法点点吧!”
2. 规则隐形设计
(1)将点距控制转化为“点点像小朋友们开火车排队一样”的生活隐喻。
(2)方向训练融入生活游戏场景中的“上滑梯、下滑梯”动作指令 。
3. 材料戏剧化改造
(1)赋予工具故事属性(如:魔法彩笔、魔法纸巾)
(2)设置操作悬念(“魔法舞步没有跳完前不可打开魔法纸巾哟!”)
4. 过程性评价体系
(1)关注非常规表达(如“聚集的点就是点点在抱团取暖”)
(2)采用比喻式反馈(“你的直线像士兵列队一样整整齐齐的!”)
结束语
让魔法照亮童年——游戏精神的本体价值追寻
在《点点魔法师》的魔法世界里,点点不仅是美术活动中最小、最基础的元素符号,更是儿童探索艺术、表达自我的钥匙。游戏化设计并不是给教学披上五彩霞衣,而是以敬畏之心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与精神需求,让教育回归“游戏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本真状态。当点点连成线,当魔法变成真,当孩子们高兴地举起魔法纸巾欢呼:“老师,我的点点变出了蝴蝶!”“我的点点在云朵里玩滑滑梯。”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美术技能的萌芽,更是幼儿美术精神的觉醒。
通过说课、试课、公开课的研磨,我感受到了:点点就像星辰,最基础的美术元素,在游戏情境中可转化为创造宇宙的星辰;错误也可以是魔法,那些" 不像太阳" 的墨团,恰是幼儿建构经验的珍贵路标;游戏即存在,儿童在“魔法师”角色中获得的自主感、成就感,远远超越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在这个充满魔法的美术世界里,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幅作品都是他们独特的成长印记。
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言:“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当教师放下“教”的执念,拾起“育”的智慧,以敬畏之心搭建游戏化支架,儿童自会以点点为舟,以想象为桨,在艺术长河里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不负时光。这恰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评估指南》精神的生动诠释——最深刻的教育启蒙,永远闪耀在儿童游戏时明亮的眼眸中。让游戏持续为童年赋权,才能在儿童幼小的心田播种下爱美、敢于创造美的生命底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S]. 2022.
[2] 华爱华 . 游戏与幼儿发展新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78-82.
[3] 虞永平 . 课程游戏化的深度实践逻辑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4):12-16.
[4] 李季湄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指引 [M].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24.
[5] 孙兴妹 . 游戏精神观照下的美术活动重构 [J]. 幼儿教育, 2023(2):45-48.
[6] 边霞. 儿童美术教育中的游戏化维度[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5):89-
92.
[7] 冯晓霞 . 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3):67-71.
[8] 江苏省教育厅.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规范[Z]. 2023.
[9] 丁海东 . 游戏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位置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0(11):4-8.
[10] 刘焱 . 儿童游戏通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315-328.
作者简介:毕永平 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