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
孙静蕾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济南市 250022
引言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成为素质教育的能量库,成为塑造人才的活教材。通过校园文化教育能够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知识宝库和文化殿堂,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专业的服务团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深入探讨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有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
一、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机制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书馆作为文化积淀与传承的重要空间,收藏着大量历史文献、经典著作等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也承载着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文化成果。在部分历史悠久的职业院校图书馆中,珍藏有古代善本、名人手稿等珍贵资料,构成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根基。通过科学的保护、系统的整理与多维展示,图书馆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举办古籍展览、开设特色文献阅览区等方式,使师生得以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二)知识传播的核心平台
图书馆是集纸质图书、数字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服务中心,涵盖学术专著、科普读物及专业教材等多种知识载体,能够满足师生多元化的学习与研究需求。以某高校图书馆为例,其馆藏覆盖文、理、工、医等多个学科门类,年借阅量达数十万册,为知识传播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现代图书馆更通过信息素养培训、主题讲座、读书交流等形式,拓展知识服务边界,提升知识流动效率,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助力校园知识生态建设。
(三)素养提升的关键助力
图书馆在提升师生综合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图书馆通过开设信息检索课程、提供专业化咨询指导等方式,帮助师生掌握高效的信息获取、评估与利用能力,提升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术竞争力。同时,图书馆所营造的安静、有序、高雅的文化空间,有助于潜移默化地提升师生的人文修养与审美能力,在沉浸式阅读与深度学习中塑造高尚道德情操与良好文化品格。
二、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资源利用不充分
尽管图书馆馆藏资源总量庞大,但资源利用率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失衡。部分专业性强、使用门槛较高的学术数据库因宣传推广不足及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参差,实际访问与使用频率偏低,难以有效发挥其学术价值。与此同时,纸质图书更新周期较长,难以紧跟学科快速发展的步伐及师生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导致部分馆藏内容滞后,影响了资源供给的时效性与适用性。
(二)服务创新相对滞后
当前图书馆仍以传统借阅服务为主,缺乏对数字化、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有效拓展。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图书馆移动端功能较为单一,难以实现便捷的信息检索、在线阅读与用户互动,制约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此外,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与用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与反馈渠道,服务设计同质化明显,难以为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不同群体提供精准化、差异化的支持。
(三)文化活动影响力有待提升
虽然图书馆定期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并取得一定参与度,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仍有待加强。部分活动形式固化、内容同质化,难以持续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同时,图书馆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尚显薄弱,未能与学生社团、院系等校园文化主体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文化活动多局限于馆内开展,缺乏跨部门协作和品牌化运营思维,难以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制约了其在校园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优化资源建设与管理
图书馆应着力构建资源协同管理体系,强化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深度融合。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集成化检索平台,实现多类型学术资源的一站式发现与获取,有效提升信息利用效率。同时,深化校际合作机制,探索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路径,推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模式的常态化运行,进一步拓宽师生学术视野与研究素材来源。
在资源更新方面,建立基于学科发展动态与用户反馈的数据驱动机制,定期评估馆藏结构,优化采购策略,尤其加强对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及重点科研方向的文献保障能力,确保馆藏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前瞻性。
(二)创新服务模式
推进个性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需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师生借阅行为与信息需求的多维特征。通过对用户阅读偏好、学科关注点及借阅频率的深度分析,构建动态化推荐模型,实现资源推送的智能化与精准化。面向科研人员,可提供定制化学科前沿文献快报与专题数据库导航;针对学生群体,则结合课程设置开展嵌入式阅读指导与学习资源整合服务。在移动服务平台方面,应强化功能模块的实用性与交互性,支持在线预约、电子书下载与跨终端阅读无缝衔接。借助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介,搭建即时反馈机制,实现活动预告、馆藏更新与读者互动的高效传播,全面增强服务响应能力与用户粘性。
(三)提升文化活动质量与影响力
围绕时代热点与校园文化特质,深入挖掘具有思想深度与创新内涵的文化活动项目。通过组织跨学科主题读书沙龙、校园文化创意设计竞赛等形式,激发师生参与热情,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加强与学生社团、院系及校内其他文化机构的协作联动,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例如,与文学社合作举办主题诗歌朗诵会,与各学院联合承办学术交流文化节,实现资源共通、平台共建与成果共享。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打造具有延续性与辨识度的文化精品项目,提升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引领力与辐射力,助力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生态体系。
结论
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文化传承、知识传播和素养提升等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然而,目前图书馆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利用不充分、服务创新不足、文化活动影响力有限等问题。通过优化资源建设与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文化活动质量与影响力等路径优化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提高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贡献率,为构建富有特色和活力的校园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赖丽琴 . 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探索——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J]. 中原文化与旅游 ,2024,(06):67-69.
[2] 张之 . 高职院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J]. 办公室业务 ,2023,(11):176-179.
[3] 张晓洲 , 胡至洵 . 高校图书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服务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