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路径探索

作者

侯天博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8

一、教育实践的紧迫性与辽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作为青年思想引领的主战场,亟需创新教育路径。辽宁省拥有 48 个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16%),且地处东北亚文化交汇带,其高校教育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深化学生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理解,又要立足边疆实际强化国家认同。当前辽宁高校面临三重挑战:一是教育内容多停留于政策宣导,缺乏对中华民族“四个共同”(共同疆域、经济、文化、精神)的深度阐释;二是实践活动以节庆仪式为主,未能嵌入学生日常学习场景;三是评估体系缺位,教育效果难以量化追踪。这些瓶颈制约了共同体意识的内化进程。

二、三维路径的实践突破

基于对大连民族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 10 所高校的深度调研,辽宁探索出三条核心路径:课程化渗透构建认知根基。辽宁高校将理论课程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大连民族大学首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以“三交史”(交往交流交融)为脉络,穿插锡伯族西迁戍边、鞍钢“共和国工业长子”等本土案例,使抽象理论具象化。同步开发“红色辽宁”资源库,整合“九·一八”纪念馆、抗美援朝遗址等资源,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组建“青年宣讲团”,用“青言青语”解读共同体理念,2024 年开展宣讲127 场,覆盖学生1.2 万人次。课程设计注重分层实施:工科专业侧重“科技报国”案例(如新松机器人自主创新史),文科专业强化文明脉络梳理(如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溯源)。日常化浸润培育情感认同。通过重构校园生态促进民族交融。大连民族大学推行“混合住宿制”,打破民族分聚居传统,多民族混住率达 95%,学生在共同生活中自然形成互助网络。校园设立“民族文化共享空间”,辽宁大学的满族剪纸工坊、沈阳音乐学院的蒙古族马头琴沙龙成为跨文化对话平台。实践层面开展“行走的课堂”:沈阳化工大学组织藏族学生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研学,通过重走英雄路深化国家认同;2024 年辽宁省立项27 个多民族学生乡村振兴服务队,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棘产业帮扶计划”,汉族与蒙古族学生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在协作中深化命运共同体认知。数字化赋能拓展教育场域。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辽宁省教育厅搭建“辽望中华”VR 云平台,数字化还原赫图阿拉满族古城、阜新玛瑙雕技艺等非遗场景,学生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交融历程。短视频矩阵《一分钟民族史诗》以“辽宁舰”“沈飞歼击机”等本土符号为载体,单条最高播放量达 53 万次。大数据助力精准评估:建立“认同感指数模型”,通过情感分析算法追踪校园论坛、社群言论,动态监测学生认知变化。2024 年试点数据显示,参与三维路径的学生共同体认同分值从基线68.4 提升至84.7(+23.6%),证实路径有效性。

三、创新价值与实践启示

辽宁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实现“三个转化”:一是将地域符号转化为教育载体,如“铁西工业精神”诠释集体奋斗观,“辽河口湿地生态文化”演绎共生理念;二是推动教育供给侧改革,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学科背景设计教学案例;三是构建“家校社”协同链,沈阳市皇姑区试点“社区民族工作室”,高校团队定期开展文化展演,使共同体教育向社会延伸。实践表明,“三维路径”需制度保障:建议将教师民族理论培训纳入考核体系,设立省级专项基金支持教材研发,并将共同体教育成效纳入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

四、深化路径的挑战与应对

当前实践仍存瓶颈:一是师资跨文化素养不足,76.3% 受访教师未系统学习民族理论;二是长效机制薄弱,34% 项目依赖短期经费支撑。优化路径需双轨并进:在硬件层面,推动省政府设立“共同体教育专项基金”,支持校本教材开发及数字化平台运维;在软件层面,实施“师资培优计划”,开设“辽宁民族史”专题研修班,并制定《辽宁省高校共同体教育质量指标体系》,明确课程设置、活动频次、评估标准等刚性要求。未来可探索“大思政课”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例如在建筑学课程中融入民族聚居区生态设计案例,在机械工程课植入国产装备攻关史,使共同体意识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

结语

辽宁高校的实践印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立足地域文脉、创新载体形式、强化制度保障。其经验为多民族地区高校提供关键启示:以文化认同深化国家认同,以交往实践促进情感共鸣,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唯有将教育嵌入学生学习生活全场景,才能实现共同体意识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层转化,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青春根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2021-08-29(01).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4):23-27.

作者简介:侯天博(1990.1—),男,汉族,辽宁抚顺人,电气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材料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来源:辽宁省社科联 2025 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2025lslqnwzzkt-0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