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对不同体能水平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包东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 墨玉县第四小学 8481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需求。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划分学生层次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系统的测试评估掌握每个学生的真实体能状况。常用的测试项目包括 50 米跑、一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和立定跳远等基础项目,这些数据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和爆发力等基本素质。除了这些量化指标,还要观察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动作规范性以及课堂参与积极性等质性特征。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三次测试取平均值的方法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测试后,将学生大致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体能基础较弱、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第二层级是达到基本要求但仍有提升空间的学生;第三层级是各项指标都较为突出的学生。划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可以采用红黄蓝或者ABC 等中性符号来代替可能带有评价色彩的表述。层级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建议每个月进行一次小规模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学生进步情况及时调整分组。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到季节性因素,比如冬季学生的耐寒能力差异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同时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有些学生可能身体素质很好但缺乏自信,这类学生需要特别的鼓励和引导。

(二)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要建立在对课程标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人教版小学体育教材为例,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制定具体目标。例如在篮球教学单元,可以将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重点掌握原地运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提高层学生要求能够完成行进间运球和单手肩上传球;拓展层学生则需要尝试变向运球和配合传球。

目标设定要遵循可观察、可测量、可实现的原则。避免使用提高、加强等模糊表述,而要具体到能够连续完成 30 次跳绳、能在 3 分钟内完成 5 次标准投篮等可量化的指标。每个层级的目标之间要有适当的梯度,既不能差距过大导致学生丧失信心,也不能过于接近失去分层意义。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还要包括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要求。比如在田径教学中,可以要求所有学生都做到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但在运动表现方面则根据层级设定不同标准。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基础要求的统一性,又兼顾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二、分层教学对不同体能水平学生的影响

(一)对体能较差学生的影响

体能基础薄弱的学生在传统体育课中往往面临较大压力。通过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针对这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比如在跑步训练时,适当缩短跑距或延长时间要求;在球类教学中,先进行原地动作练习再过渡到移动训练。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分解教学法,将一个完整动作拆解成若干个简单步骤,让学生逐步掌握。同时要增加个别指导时间,及时纠正错误动作。这类学生在练习时往往需要更多鼓励,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阶段性小目标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对体能较差学生的评价标准也要相应调整,重点观察他们的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成绩。通过这样的教学调整,这部分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运动信心,改变对体育课的畏难情绪。

(二)对体能中等学生的影响

体能中等的学生是班级中的大多数,也是最容易在教学中被忽视的群体。分层教学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提升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在基础动作掌握后增加一些变化练习,如在篮球运球训练中加入简单的变向要求。教学方法上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模式,将水平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组,通过互相观察、讨论来提升学习效果。这类学生通常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索性任务,比如让学生自主研究如何提高立定跳远成绩。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要肯定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也要指出下一步需要突破的瓶颈。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够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避免陷入中等生停滞的困境。

(三)对体能优秀学生的影响

体能突出的学生往往比其他同学更快掌握基本动作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分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增加难度。比如在跳绳教学中,当大多数同学还在练习基本单摇时,可以让这些学生尝试双摇跳或交叉跳;在篮球教学中,可以在他们掌握定点投篮后,增加移动投篮训练。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新增内容要与学生实际能力相匹配。第二,教学方法要更注重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怎样能让自己跳得更远,让学生通过实践找到答案。也可以设计一些小课题,如研究不同起跑姿势对短跑成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要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示范作用。可以让他们担任小组长,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同学。这既能巩固他们自己的技能,也能培养责任心。但要注意控制指导时间,避免影响他们自身的训练。第四,评价方式要更加多元。除了考察运动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进步幅度、创新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可以设置一些挑战性目标,如一个月内将引体向上次数提高 20%,激励他们不断突破。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体能优秀的学生能够在保持兴趣的同时获得持续进步,避免出现原地踏步的情况。

结论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能够有效提升不同体能水平学生的运动能力。通过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进一步优化分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 家 寿 . 分 层 教 学 在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中 的 实 践 [J]. 家 长( 上 旬刊),2022(7):58-60.

[2] 刘 振 华 . 分 层 教 学 策 略 在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J]. 运 动 - 休闲 ,2024(23):116-118.

[3] 魏耀星 . 小学体育分层教学探究 [J]. 学周刊 ,2021,31(31):153-154.

[4] 孟威 .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运动 - 休闲 ,2023(2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