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策略
张伟鸿
梅州市梅江区龙坪小学510401
前言:
德育工作需突破单向灌输的框架,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浸润式培养,重构班级管理中的德育场景,将道德教育融入规则制定、活动设计和文化营造,能够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深化对道德价值的理解。这种转变不仅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德育实践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一、情境浸润,用生活场景激活道德感知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抽象道德概念的接受依赖具象化体验,其认知特点决定了德育需融入真实生活场景[1]。班级管理中可通过“生活化道德剧场”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可参与、可感知的互动情境。例如,在教授“尊重他人”的课题时,某班级设计了“班级议事会”活动:每周选定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发言前必须完整倾听他人观点,并用“我听到你说……”的句式复述同伴意见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
如在一次“课间游戏规则改进”的议事中,学生小宇急于介绍自己设计的“跳格子新玩法”,在三名同学发言时接连打断对方,议事中断。班主任没有立即指出小宇的不足,而是停止讨论,让全班学生扮演“被打断时的心理感受”进行角色体验:由小宇扮演被打断的同学,其他学生模仿打断人的形象;体验后,小宇面红耳赤地表示:“我刚才说的话被打断的时候,很急,感觉我的想法没有被重视。”班主任随即引导:“如果你希望别人仔细倾听你说话的时候,你觉得你应该做什么?”小宇立马回应:“我先认真听完别人要说的话,我再站起来说。”议程接续下去,小宇不仅自觉提醒同学,还写在班日志上:“今天我懂得了别人发言我应该认真听完再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希望大家都做到。因为这样能够允许大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实际交往中的真实际遇为材料,将道德教育嵌入生活行动当中,也更符合儿童的“人伦日用”场域进行的道德教育,会更有助于达成德育的目的。
二、榜样具象化,用身边故事重构道德标准
小学生的模仿性多指向对准的、具体的榜样形象,最好是能感知的、可触摸的同龄人的事实行为。在班级德育教育中,“道德微榜样”活动的设计实施可以将道德观念具体化为可操作性规范、生活化的微行为,由“榜样的故事”向“榜样的事实”转变。比如关于“责任感”的教育,在三(2)班有“班级小管家”制度:每位同学每周完成一项“管家”工作(如管图书、管眼操、管天气),并可以写成“管家日记”。
学生小琳在做“绿植守护者”时,发现班上窗台上的吊兰黄叶了。除了每天坚持给吊兰浇水外,她还特意查了科学书了解到植物的习性,原因是光照太强烈,于是她又和同学商量将绿植挪到散光的位置。两个月后,绿植已经长出了嫩叶,在“管家日记”中,小琳写下自己的感悟:“照顾植物跟照顾小朋友是一样的,要很细心地观察它需要什么。”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先出示小琳的“管家日记”,然后提出问题:“小琳的‘负责’又在何处?”学生分享发言:“她没有只浇水,还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她坚持写日记,说明真的很负责”。之后,全班其他孩子也涌现了更多的“微榜样”,负责班上垃圾分类的小杰设计了“可回收物分类口诀”,监督课间纪律的小美设计了“安静指数评分表”等。
三、行为可视化,用成长档案记录道德轨迹
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具象化的工具帮助其感知成长、反思行为[2]。在班级管理中,可设计“道德成长树”可视化工具:将班级墙面布置为大树造型,每位学生拥有一片“叶子”,用于记录日常道德行为(如帮助同学、遵守纪律、诚实认错);同时设置“果实袋”,用于存放学生获得的道德奖励(如手绘感谢卡、班主任表扬信)。
再如,一次小航体育课扶起了跌倒的小凯,并陪他去医务室,班主任在叶子旁添加了一个红“爱心果实”,并在果实附近记载了事件和时间。开始时小航抱有一定的“得到果实”的动机,但后来,他主动注意到一些需要他帮助的同学,某天老师看见他在课间帮转学生系鞋带,就问他:“今天没有果实奖励,你怎么要帮?”小航摸着头说:“因为做了让心里觉得高兴,小凯上次也帮我了。”前者是“外激励”,后者是“内驱动力”,而这也是道德发展的重点。
班主任需定期组织“成长树分享会”,引导学生反思行为背后的道德意义。例如,某五年级班级在每月末的分享会上,学生轮流讲述自己“果实”的故事:“这颗蓝色果实是我主动承认弄坏公物时老师给的”“这颗绿色果实是我坚持每周帮低年级抬餐箱得到的”。通过分享,学生逐渐理解:道德行为不是为了获得奖励,而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同时,班主任可通过“家庭延伸卡”将校内表现反馈给家长,形成家校共育的闭环。
总结:
德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本质上是构建“以生为本”的道德成长生态,从制定分层德育目标到设计主题实践活动,从营造班级文化氛围到家校协同育人,每个环节都需紧扣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情感需求,当德育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时,道德规范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让学生在参与中理解责任,在体验中感悟担当。
参考文献:
[1]纪晓慧.小学班主任德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智力,2025,(09):68-70.
[2]瞿佳俊.德育新视角:小学德育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5,(08):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