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增效,控量减负
黄新星 李琼
临澧县第一完全小学
在教育改革中 , 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教学发展的契机 , 充分发挥其教学特色,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逐渐变成能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高效课堂 ; 把教育创新思想和小学数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寻找最优的教学方式: 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打造“以人为本”的新型教学课堂,并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更优质的学习条件,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但想要真正做到教学的“减负提质”,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要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进而引导学生注意预习,做好预习计划。教师把预习大纲打印出来,然后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预习。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前,教师可以制订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计划,并让学生按照学习计划和任务开展有针对性的预习活动,并记录不会的内容,以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教师不但要认真备课,还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教师要进行学情分析,针对不同的学生 , 合理地运用教科书,而不限于课本,采用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例如,在“24 时计时法”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时间尺,引导学生对应时间尺找位置。以更好地让他们明白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内在的联系。最后,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事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梳理,并按照每个知识点预设合理的教学方式,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让自己在课堂教学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的魅力,真正实现减负和提质。
二、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问题情境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其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和合作参与学习活动。教师需要积极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和使用。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 " 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你们知道什么是余数吗”“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吗 " 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引导学生开展问题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用 19 支火柴摆成一个三角形,再用 20 支火柴摆成一个三角形,完成动手操作后,提出“现在剩余的火柴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会发现,剩余的火柴棒无法重新排列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又问道 :“观察火柴棒的摆放,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其余的火柴都叫余数,那其余的火柴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得到“余数小于除数”的结论。与直接教授剩余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相比,通过营造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让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记忆。
三、运用游戏教学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把数学知识教学与趣味的游戏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游戏中更加高质、高效学习。例如,在“混合运算”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小学生对枯燥的计算普遍有抵触情绪,上课时没有太多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夺宝奇兵”的游戏活动,在黑板上按照一定顺序画一些前进格子,在格子内标上序号,且相隔几个格设置一个“宝藏”格,并对“宝藏”进行不同混合运算数学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小组配合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实现“夺宝”,这个游戏可以逐渐强化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比赛”,如在 5 分钟内,展示 20 个复杂的算式,并根据正确率决定优胜者。还可以运用多媒体,逐个演示混合计算公式,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回答。这样的游戏活动使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可以尽情投入学习,不但可以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还可以提高运算能力。
四、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科中所形成的特定思维模式,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内容,从而形成基于数学计算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思维结构,会很难掌握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因此,应运用合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计算法则、数学概念等的认识,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思维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图形,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再把数形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在讲解“周长 " 时,只告诉学生矩形的周长公式为周长 =2x ( 长 + 宽). 那么学生很难灵活应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运用数形组合的概念,教师可以绘制相应的长方形或利用长方形的教学工具,再用圆周的定义,也就是每条边的长度总和,引导学生推理出 : 矩形的周长是由四条边相加构成的,即 2x ( 长 + 宽 )。在此案例中,把图形和数字组合起来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周长的定义。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图形结合起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 ,“题海”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而言,要想切实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需要注重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的压力,针对不同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以“角色共享”的方式做“主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丽 .“ 双减” 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关系分析 [J]. 教师博览 ,2022(30).
[2] 熊丽琴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J]. 名 师在线 ,2022(29).
[3] 袁庆 .“双减”让课堂更轻松一一关于小学数学“减负增效”的有效策略研讨 [J]. 名师在线 ,2022(29).
[4] 林 丽 蓉 .” 双 减 ” 政 策 引 领 下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中 的 减 负 增 效[J].2022(27).
[5] 孔怀玉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课堂效率的有效策略[J].20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