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者

黄曼红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 401320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体塑魄,发展核心素养”也成为了当下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落脚点。而现阶段,这种现象依旧存在:重技术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时有发生,运动呈现肤浅化、“管不了孩子身体”的窘境。但其独有的身体性和社会性又使它在建立团队意识、培养抗挫精神、塑造规则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运动技能和学生素养掌握同在这一境界,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突破当前面临体育育人困局的关键之处。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核心素养的落实仍然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弱项:以训练传统运动技能为主,缺乏对学生本身在运动认识、身体健康的正确指导和锻炼管理,自主性锻炼意识欠缺;部分老师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认识不到位,课堂上拼凑现象严重,并未落实好团队协同和相关意志等素质培养;以体能考试的成绩作为判定和反馈评价的标准,忽略了学生个体差异以及学习情感体验过程;家庭教育和社会错误认识导致部分地区减少体育科目课程安排或粗暴处理,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受到极大限制;除此之外,各方面资源发展程度及教师专业培训均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化教学模式

模仿生活场景或者竞技场景的方式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师创建《户外生存大赛》的活动课程,需要学生完成寻宝地图定向越野、攀越等一系列闯关项目,在体力劳作中进行团队配合、突发应变、抗挫力等素质的磨炼。教师利用角色让学生进行分工、体验规则;利用场景中的突发状况开发创造力。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们思考运动当中一些不注意观察的能力的成长,如控制情绪状态、与人沟通等等,让他们学习如何建立和维系在生活中的一种联结,并带动素养实现转化。

(二)开发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实践项目

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领域主题课程,如:体与科学结合,以“身体机能探索”为活动主题,在跳、跑后测心率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强度;体与美术结合,在学习团操动作基础上进行创编《人体拼图》;体现问题是用数学的思想来策划场地形状等;在传统的武术中增加文化知识教学等。不同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用学科的知识解决体育项目的需要,用数学的方式安排武术的圈拳,或是在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添加一些历史文化内容等。除此之外,在运动的同时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以及审美表现力、表达及沟通等方面的知识迁移运用,形成批判性思考和文化理解能力。音乐韵律操、物理投掷抛物线都是能联结的相关项目;定向越野中的识图技能等,都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建立动态分层教学机制

依据学生体能基础、兴趣倾向进行隐性分层,布置弹性教学目标:“对刚接触篮球的同学:设置‘基本运球+ 趣味投篮' 培养运动自信;对能力强的同学增加‘战术模拟对抗培养团队的领导力。”“设一个阶梯项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高度的跳绳目标,在完成之后就可挑战高一点的高度,并记录每次的成长。” 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改变,及时变化分组,不仅仅是打个标签。同时,“建立档案袋:记录学生的积极改变(不再逃课)、加强合作等”。

(四)构建“体育+”课外实践共同体

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家长朋友们一起来参与的家庭运动日”把跳大绳、搬独木桥等游戏变成两个人玩,“周末和爸爸妈妈怎么合作让身体更健康”,让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习惯;社区开展传统体育文化周,请民间艺人教非遗舞龙、空竹技巧,“体验‘为己而不为人’的真功夫。”成立学生运动社团,自己设计举办校园班际运动会,自己制订规则并监督执行。“多主体同活动,外力作用向内化传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提高融入社会能力”。

(五)创新教学资源与场景设计

创编适合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在原有的校本体育课程上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并加入培养学生认同教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艺、毽球,在发扬传承中感受认同。用数字化帮助教学,比如:VR 模拟运动、运动会 APP 记录同学们的行走轨迹等辅助课堂等等。改造校园环境,设置“运动健康角”传递营养知识,在走廊设立墙报宣扬体坛明星奋斗故事;校际联合共享优质课程,打造不同条件之间城域间学校间的相互帮扶的体育模式。

(六)构建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

小学体育教学要基于核心素养为指标来创建自身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进行融合。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们身心特点在活动场景上进行设计,比如通过游戏增添学生们的运动兴趣,用情境设置增强团队精神合作性,用有难度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抗压精神等。在课堂上涉及的内容也要改变以往只做某项技术动作的情况,并且可以添加一些健康的讲解、运动安全学习、运动心理适应等方面,使更多锻炼意识在他们心中形成。此外还要从不同层级制定不同目标并给予参与者一定的指导,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参加者都有所收获。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合力和不断演变的过程。利用情景浸润、资源整合和评价革新促进运动参与中知识、能力以及价值观融合的做法值得大力提倡,而继续加强教师素能意识、课程实施保障等助力“育体”到“育人”的深层次变革做法需要持续推进。只有让“素养”融于教学链的整个过程才可能使其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基一生健康的“基础性”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教育实践动能源。

参考文献

[1] 雷 浩 铭 . 小 学 体 育 教 学 对 学 生 体 育 核 心 素 养 的 培 养 策 略 [J]. 家长 ,2023,(36):7-9.

[2] 吕立宏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J]. 全国优秀作文选 ( 教师教育 ),2023,(06):42-43.

[3] 凌征锦 .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J]. 智力 ,2023,(24):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