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项目活动中问题链的实施策略
伍燕燕
南通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一、引言
幼儿园大班项目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机会。问题链是将一系列具有逻辑关联的问题串联起来,它像一条线索,贯穿整个项目活动,引导幼儿逐步深入探究。通过合理运用问题链,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提升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养,对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问题链在项目活动中的实施意义
(一)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欲望
在项目活动中,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链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内心的好奇与求知欲 [1]。幼儿天生具有探索的本能,问题链为他们提供了探索的方向和动力。例如,在“神秘的太空”项目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太空中有什么?”“星星为什么会发光?”等,这些问题会引发幼儿对太空的无限遐想,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答案,积极参与到项目活动的探究中。
(二)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链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从简单的问题逐步引导到复杂的问题,能够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在解决问题链中的问题时,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思维活动。如在“搭建桥梁”项目活动中,教师提出“怎样让桥梁更坚固?”“如何设计桥梁的形状以承受更大的重量?”幼儿需要思考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等问题,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三)促进幼儿语言表达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发展
问题链为幼儿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话题。当幼儿围绕问题链展开讨论时,他们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我的班级规则”项目活动中,教师提出“我们班级需要制定哪些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幼儿会积极交流,表达自己对规则的理解和想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链中的问题,幼儿学会与同伴合作,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
(四)助力幼儿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拓展
问题链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在“认识动物”项目活动中,教师提出“动物的生活习性有哪些不同?”“动物是如何保护自己的?”等问题,幼儿通过探究这些问题,了解到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知识,逐步构建起关于动物的知识体系。同时,问题链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拓展学习,如探索动物与环境的关系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
三、幼儿园大班项目活动中问题链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项目目标构建系统问题链
项目活动目标是问题链设计的核心依据。教师在开展项目活动前,要对目标进行细致拆解,将其转化为一系列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的问题。例如,在“美丽的四季”项目活动中,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链:初始问题“四季分别有哪些代表性的景象?”引导幼儿进行初步观察和感知;进阶问题“为什么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天气和植物变化?”促使幼儿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拓展问题“我们如何在不同季节开展有趣的活动?”鼓励幼儿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问题链紧密围绕项目目标,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学习。
(二)以幼儿兴趣为导向生成问题链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将其融入问题链的设计中。当幼儿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时,教师可以顺势提出相关问题,形成问题链。比如,幼儿对蚂蚁表现出好奇,教师可以开始提问“蚂蚁住在哪里?”“蚂蚁吃什么?”“蚂蚁是怎么搬东西的?”等问题,让幼儿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去探索蚂蚁的世界。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提出关于蚂蚁的问题,进一步丰富问题链,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三)运用情境化问题链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情境能够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将问题链嵌入其中。例如,在“小小餐厅”项目活动中,教师模拟餐厅场景,提出问题“客人点了一份披萨,我们需要准备哪些食材?”“如何合理安排食材的采购顺序,才能保证最快为客人做出美味的披萨?”这种情境化的问题链能够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实现深度学习。
(四)借助合作探究优化问题链的解决过程
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火花,促进问题链的有效解决。在项目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组,让他们围绕问题链展开讨论和合作。例如,在“搭建城市”项目活动中,针对问题“如何让城市的交通更加顺畅?”幼儿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启发。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引导幼儿参与问题链的反思与拓展
在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问题链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通过回顾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和结果,让幼儿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基于本次项目活动进行问题链的拓展。例如,在“探索种子的秘密”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问幼儿“除了我们探究的这些种子,还有哪些特殊的种子,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鼓励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内容,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持续学习能力。
四、实施问题链时的注意要点
(一)问题表述要清晰明确
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问题表述应简洁、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抽象的词汇。例如,不要问“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动物和植物之间存在怎样的依存关系?”而应问“动物和植物生活在一起,它们会互相帮助吗?是怎么帮助的?”这样的问题更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便于他们理解和回答。
(二)把握问题难度梯度
问题链的难度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每个问题之间的难度跨度不宜过大,要让幼儿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下一个问题。同时,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满足个体差异需求。
(三)鼓励幼儿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在幼儿解决问题链中的问题时,教师要鼓励他们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即使幼儿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解决“如何让纸船在水中行驶得更远?”的问题时,幼儿可能会提出用风扇吹、用绳子拉等不同方法,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各种方案进行讨论和尝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五、结论
问题链在幼儿园大班项目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基于项目目标、幼儿兴趣、情境化、合作探究等策略构建和实施问题链,并注意问题表述、难度梯度和鼓励多样化解决方案等要点,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问题链的实施方法,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虞永平. 学前课程的项目活动[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李季湄, 冯晓霞.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