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理论遵循和实践意义

作者

吴倩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53000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机构,更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时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1949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建立起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75 年来,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断走向前进、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新时代通过系统梳理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理论遵循和实践意义是推动人民政协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的题中之义。

一、人民政协发展的历程

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将按照时间顺序、分阶段对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讨。

1. 起源与初步发展(1945 年至新中国成立前)

人民政协的初步构想可回溯至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时期。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在生死存亡之际,已有不少仁人志士为党派合作问题做出了很多实践探索,为各党派之间的通力合作奠定了基础。1938 年,在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召开前,一个统一战线纲领对于各党派机关来说至关重要,“民意机关”的成员要求尽量来自不同党派并可以起到资政议政、共商国是的作用。其后成立的国民参政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汇集民智、聚集民心的作用。同年毛泽东发表的《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的意见》,对未来政治机构的设想规划了理想蓝图。随后,中国民主事业的发展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交锋中不断推进,推动了协商民主的发展。

直至抗战胜利前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高举起“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在毛泽东等党的领袖的积极领导下,国共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并决定召集各方代表,包括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和平建国的蓝图。但会议通过的议案最终被国民党撕毁,会议沦为有协商之始,而无民主之果,成为了“旧政协”的代称[1]。尽管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未能完全达成预期目标,但它为人民政协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石。

2. 新中国的诞生与人民政协的初步作用(1949 年至1954 年)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团结各民主党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组建民主联合政府,建立新中国。但当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全部结束,部分地区土地改革也没有全部完成,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的条件,所以人民政协的历史使命由此诞生,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在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期间,人民政协做出了很多历史性贡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在制度上有了根本遵循。人民政协还团结了大量的民主力量和民主人士,为新中国的诞生储备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不仅为党和政府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提供了有力支持,还在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权,但仍是人民战线统一组织。[2]

3. 转型与发展:确立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地位(1954 年至1978 年)

民主、团结是人民政协与生俱来的政治功能,统一战线是人民政协承担的内在政治使命。[3]1954 年至 1978 年,人民政协回归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本色。无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人民政协的建立共识还是他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都始终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和建设的深入,人民政协的角色逐渐聚焦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特别是在1954 年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的地位坚如磐石。在此期间,人民政协在党的领导下,持续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推动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4. 改革开放后的新篇章(1978 年至今)

改革开放为人民政协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人民政协的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人民政协作为发扬人民民主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他的性质作用在1982 年宪法中得到充分肯定,这就从法律层面确定了人民政协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之后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和颁布的文件都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人民政协不断吸引新的社会阶层代表参与政治协商,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同时,人民政协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级政协组织积极开展调研、视察等活动,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政协正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明确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这更加明确了人民政协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传送带,负责把党和国家的目标任务传递给各民主党派,然后再汇集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承上启下,为国家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75 年来,人民政协正是凭借这种润滑剂作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党和国家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新时代,人民政协不仅要拓宽民主渠道,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还要加强民主监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化解不同阶层和团体之间的利益需求,寻求最大共识。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各种风险挑战,人民政协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协商民主的能力和水平,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来说,新时代的人民政协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把准性质定位,强化协商机构效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三是勇于承担责任,牢记协商为民理念,凸显人民性;四是强化履职能力和水平,激发生机活力。

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政协始终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密相连,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它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式,有效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政协发展的理论遵循

75 年来,人民政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人民政协成立时的初心和共识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协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协理论。

1.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统一战线从狭义上来说就是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自身、解放全人类的目标,必须要联合各个阶层、团体形成政治联盟,最终实现胜利。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中,要战胜资产阶级,就必须构建起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革命力量,根除剥削与压迫,方能达成最终的目标。

在中国,党和国家各代领导人都高度肯定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国家领导人就认为无产阶级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就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跟阶层。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形成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6],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毛泽东对统一战线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明确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他对于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抵御外敌的坚定信念。通过广泛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成功汇聚了最广泛的革命力量,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周恩来认为统一战线要为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建国初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的政权并恢复国民经济;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则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身于社会主义的改造事业中;同时,我们要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扩大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并妥善处理好统一战线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认为统一战线要服务于现代化建设,要成为爱国者的大团结大联合,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坚持统一战线理论。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政协的功能发挥也随着性质定位的明晰更加全方位、立体化。[7] 正确发挥好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

2.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在创立无产阶级政党时就表明了无产阶级与各党派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是利益相同,没有任何特殊利益的团体,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协商。这为今天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桥梁。它不仅能够聚合和表达民众的利益诉求,还能通过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实现社会力量的有序参与和政治稳定。在人民政协的框架内,各政党通过协商、合作与监督,共同推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人民政协作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强调的是多元共治的理念。这一理念认为政治权力的运行不应是单一的、垄断的,而应是多元的、合作的。在人民政协中,各政党通过协商与合作,共同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这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也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的多元化趋势,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协商作为一种参与方式,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8] 协商民主强调的是在多元社会背景下,通过广泛化、多层次、制度化的协商,寻求社会共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民政协中,各政党以平等、理性的态度进行对话与协商,这不仅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还能促进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政党不仅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任何协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它们需要通过提案、建议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最大程度地听民声、聚民智,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烦恼担忧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政协的温度和距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各政党在协商民主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深化,人民政协中的政党协商将更加广泛、深入和有效。各政党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3.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民主是国家制度和阶级统治的统一,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强调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人民政协中,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政协作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代表性机构,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共同协商的平台,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在人民政协中的实践,首先体现在协商民主上。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对话、讨论、协商等方式,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在人民政协中,各成员以平等、自由、理性的态度进行协商,就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决策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决策过程和结果都能反映民意,增强各党派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此外,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还强调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在人民政协中,民主监督是一种重要的职能,它通过对政府工作的建议和批评,促进政府改进工作,提高行政效能。这种监督是建设性的,旨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落实,通过协商式的柔性监督,提升国家治理法制化水平。[9] 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还倡导包容性和多元性。在人民政协中,不同党派、团体和阶层的人士都能够参与其中,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考虑。这种包容性和多元性不仅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政协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参与决策的渠道,推动了政治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将继续引领人民政协的发展方向。

三、人民政协发展的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政党属性、政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形态,制定和实行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和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创立了人民政协制度[10]。人民政协的发展实践体现了深厚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制度优势。它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这种协商民主形式强调平等参与、广泛协商,注重吸纳各方意见,为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提供了表达诉求、参与政治决策的平台,有效增强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1. 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政协作为联系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政协通过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同时,人民政协还积极宣传国家的统一政策和主张,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贡献力量。通过广泛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稳定。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通过政协渠道,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