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有效渗透探讨
罗碧玲
博罗县三乡中学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形成道德观念与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道德品质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至初中德育课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因此,如何在初中德育教育当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 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当中的渗透现状
1.1 课程设置方面
近年伴随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渐重视,部分学校已经在历史、政治以及语文等多种学科当中融入了部分传统文化内容,但是在整体课程设置当中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在于传统文化内容在课程体系当中的比重相对较低,并且现有的课程安排只能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科课程的一个补充部分,却缺乏独立性的课程地位,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较为零散,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课程开发尚缺乏深度与广度,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2]。
1.2 教学方面
教师在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讲解中,只是简单的展开相关理论知识介绍,而没有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的内涵予以感悟,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层次,难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并且还有可能让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和自身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3]。
1.3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当中的作用逐渐明显,但是整体的建设水平依旧有较高提升空间,并且部分学校依旧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显示薄弱,文化活动的展开缺乏连贯性与系统性,多局限于一些临时性以及零散的活动当中,此种现象由于缺乏长效的机制,会导致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文化影响力。并且部分学校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进而对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造成影响。
2. 有效渗透的研究策略
2.1 立足课堂教学以合理使用教材资料
教材在德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中具备较佳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针对实际的教材内容展开深度挖掘,通过将教材和传统文化元素相互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将《道德经》引入,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努力与改进的方向,这对于学生展开自我反思意识具备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依据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例如“江南文化、古都文化”等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
2.2 抓住教育契机以开展主题活动
传统节日当中蕴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这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例如端午节具备丰富的民俗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包粽子等活动,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文化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节日的氛围,并且还可组织学生观看龙舟比赛视频等,从而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以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社会热点事件也是传统文化教育当中的生动素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此类事件,以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当中的影响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冬奥会的开幕式视频进行观看,从中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且讨论这些元素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3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设置传统文化主题的文化墙与展示区,展示传统节日、历史故事等相关性内容,例如可以在教学楼的图书馆、走廊以及食堂等公共区域,以布置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实物以及文字等,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此种视觉元素,便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当中逐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展开校园景观设计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雕塑,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还有助于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教材。此外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例如戏曲表演、书法比赛等,从而实现文化活动的常态化,逐渐对学生兴趣爱好予以培养。
总结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渗透至初中德育教育中,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理解的同时还可强化文化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逐渐使学生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故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需进一步更新、整合教育资源,以实现更加深入和广泛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刘湘霞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6):3519-3520.
[2] 刘宗岩. 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12):79-81.
[3] 翁小洪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J]. 新课程导学 ,2022(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