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学科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黄森苗

陵水县教研培训中心 5724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深化,如何用经典让学生们丰厚文化底蕴和提高思辨能力成为了摆在语文学科老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当初中生们的传统文化阅读呈现出浅尝辄止、支离破碎的问题时,《经典常谈》可以让他们站在沟通古今的文化扶梯上,抬眼看那辉煌灿烂的经典灯火。

一、设计背景与目标

整本书阅读《经典常谈》的设计立足于新课标的基本精神,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切入,适应整本书的阅读任务群要求,促进学生进行研读和探究学习,提升文化自信以及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部高入世的作品,在中华文化的流源里梳理出文史类的经典著作要义,易于初中生了解并且愿意深入挖掘。以文化之根为线,让学生对经典的渊源有所理解;以思维发展为引,以文本解读和比较阅读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辨思维能力;以学会阅读为支点,指导通读、精读、专题研读的学习方法,实现学识到素养的进步。

二、《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的实施

(一)导读激趣——揭开经典之门

教学实施以激活文化基因为核心目标,通过三个阶段逐步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世界。开课时播放影视片段中伏生护《尚书》、孔子讲学等诵读经典的场景,配合古琴背景音营造沉浸式氛围。教师抛出驱动性问题:如果穿越到古代,你会随身携带哪部经典?引发学生对经典价值的初步思考。设置阶梯式问题链:从学生熟知的四大名著切入,讨论这些作品为何能成为经典?对比《经典常谈》中的典籍,分析朱自清先生定义的经典与我们认知的差异;创设经典推荐官角色任务,要求学生为《诗经》《史记》等典籍撰写30 秒推荐语,在班级典籍推荐会中展演。分发《经典常谈》专题预习单,包含典籍时空坐标(标注各典籍成书朝代)、经典人物档案(整理老子、司马迁等人物关键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典籍线索寻宝活动,根据目录提示竞猜各篇章核心内容,教师适时补充背景故事。

(二)通读梳理——构建知识图谱

教学聚焦建立典籍认知坐标系,分三步实现从模糊感知到系统理解。开展典籍时空漫游活动:将教室布置为历史长廊,墙面悬挂《经典常谈》涉及的典籍编年图谱;学生分组领取经史子集四类典籍任务卡,通过典籍速览挑战在 30 分钟内完成对应篇章的要点速记(如《战国策》任务卡需提炼纵横家思想寓言叙事特点)。借助经典档案卡工具系统整合信息:每张卡片设置核心密码(思想精髓)、传承基因(对后世影响)、现代密钥(现实价值)三个模块。以《说文解字》为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汉字演变工坊——用黏土制作日月等字的甲骨文、小篆形态;解字逻辑链——分析六书造字法与汉字文化内涵的关系。针对文言引文理解障碍,开展古今翻译擂台赛:教师精选《尚书》《春秋》中的典型文段,学生分组进行文言文—白话文—创意解说三级转换,优秀作品录入班级《典籍译读手册》。面对文化隔阂,组织考古现场还原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青铜器铭文拓片、简牍书写实物图,学生通过文物解说员角色扮演,理解典籍产生的物质载体与文化语境。

(三)精读探究——深挖经典价值

专题设计聚焦“经典的现代意义”与“传承创新”两大方向:前者通过对比《诗经》的“赋比兴”与现代诗歌创作手法,得出传统艺术手法永远充满生命力的认识;组织学生参与“诸子百家思想能否解决当下的青少年困惑”的辩论,实现古今对话的经典现实意义探寻。二是“传承创新”,从《史记》的“秉笔直书”精神探求历史书写对当下新闻撰写的伦理意义;从寓言故事《战国策》出发,完成寓言改写实践作业,在创造性转换中进行古今对接,把经典叙事情节放入当下社会情景之中。三是批判性思考,如针对朱自清关于道家无为之评价是否具有时代局限性的相关观点展开讨论并表达自己看法的过程等。这一部分以设疑引路——结合不同学段所学的经典文本,通过时空穿越式对话交流、多点知识链接和多种实践性任务,实现由被动接收向主动探究过程转变,既加深了对相应经典篇章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应用能力并实现自身发展。

(四)成果展示——多元输出与评价

以读书报告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经典常谈》中某一典籍展开深度剖析。学生需完成三步走任务:梳理典籍的核心思想体系;结合现实案例论证经典思想的当代价值;以学术小论文形式呈现思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详实。教师提供经典解码模板辅助框架搭建,重点培养逻辑思辨能力。设置跨媒介创作任务链:经典手账工坊——融合书法临摹、文物纹样手绘、个性化批注;典籍新说短视频——分组创作 3 分钟微视频,需包含典籍前世今生、经典新说、传承宣言三个模块,通过班级自媒体账号展播。组织典籍活化主题实践活动:百家争鸣辩论赛——设置儒家仁政 VS 法家法治:哪种思想更能解决校园矛盾等辩题,要求辩手引用原著语句佐证观点;经典咏流传诵读会——将《尚书》《楚辞》文段改编为朗诵剧本,配合传统乐器伴奏、汉服情境表演,在校园文化艺术节呈现;经典守护者社会实践——开展社区典籍知识宣讲,制作《典籍冷知识》科普手册。

结束语

总之,《经典常谈》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以四阶递进式任务链把经典文本变为文化探寻的鲜活载体,在导读中点燃文化的兴趣,在通读中建构认知,在精读中形成思辨,在展示中内化价值,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消解学生们对经典的畏难情绪,更能让他们真正走进古人、听见自己。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打破惯有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们的文化主体意识,由一个旁观者逐渐转变为行动者。之后可以拓展经典阅读与跨学科学践和数字化资源的联动,让传统文化教育在传承中守正,在创新中出新,助力“有根的新时代少年”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杨云.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D]. 西南大学,2023.

[2] 刘果.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23.

[3] 赵钱珂.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江苏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