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育新空间拓展: 校园美展的运作机制与实践路径

作者

潘梅云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博文小学 312300

引言

在素养导向的教育转型背景下,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学生正处于审美与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已难以满足其多元表达的需求。校园美展作为一种打破课堂边界的美育实践形式,成为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及教师成长的重要交汇点。它不仅展示了学生的艺术成果,更是美育理念的可视化载体。通过常态化、美育化的运作,校园美展能够激活校园生态,推动美育落地,成为深化小学美育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校园美展在小学美育中的价值功能再认识

校园美展作为一种融合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其价值远超简单的“展示”功能,承载着审美启蒙、个性发展、文化传播与教育评价等多重功能。它通过图像、造型、色彩等视觉语言,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表达的平台,促进了学生从“学美术”向“以美术言”的转变,提升了其自我认知与艺术表现力。美展中的布展、评展、观展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增强了其成就感与自信心。通过空间化的呈现,美展将“作品”转化为“事件”,推动了师生、家长与同伴间的审美对话与文化交流,营造了校园艺术共同体。同时,学生在创作、设计与讲解中的深度参与,体现了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促进了综合能力与学科融合的发展。因此,校园美展应被纳入学校美育体系建设,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育人平台。

二、校园美展的组织机制与运作流程探析

校园美展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系统化、科学化的组织机制支撑。在实践中,美展的开展需要从内容规划、作品征集、展览设计、评价反馈到资源保障等多个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首先,明确主题是校园美展组织的第一步,应结合学段特点、教学进度、社会热点与节日节点,制定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审美内涵的展览主题,使学生有内容可表达,有情感可寄托。其次,作品征集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原创性,不应以“技法精湛”作为唯一标准,而应鼓励多元媒材、跨学科思维与个性表达,突出“人人可参展,处处皆美育”的教育初衷。第三,展览设计要充分利用校园公共空间,如走廊、教室、食堂、图书馆等,使“美”以生活化、情境化的方式呈现,促进校园审美环境的整体提升。在此过程中,可结合图文解说、QR 码讲解、师生共评等形式增强互动性与教育性。第四,评价机制的建立是深化校园美展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应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既包括教师专业引导,也包括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反馈与社区参与,评价内容应涵盖艺术表达、创意构思、情感投入与社会意义等多个方面。最后,为实现校园美展的常态化运行,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美育工作小组,制定学年计划与实施细则,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美术教师、班主任、家委会、美术馆等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协同推进的美展实践机制。

三、校园美展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将校园美展与美术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拓展美育空间的重要方式。课堂是学生艺术素养形成的基础,而美展则是课堂学习成果的再创造与延伸,两者应在内容、过程与评价三个层面实现协同。在内容整合上,美术教师应将美展主题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之中,引导学生以展览为目标进行构思创作,形成“以展促学”的正向循环。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展览构思”环节,让学生尝试策展角色,从中学习视觉传达、文本表达与空间布局等综合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从“技能训练”走向“表达引导”,通过启发式提问、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探索与价值表达的平台。此外,在评价体系中应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的结合,将作品参与展览、师生观展交流、展后反思等过程纳入课程评价之中,鼓励学生在不断反馈与修正中提升自我艺术修养。通过课堂与美展的双向联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学习的目标感和参与度,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优化,推动美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知识走向生活。

四、推动校园美展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构

要实现校园美展的长效运行,必须从机制设计、资源整合、师资建设与文化构建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机制方面,应将美展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与发展规划,形成常规性教学活动而非临时性展示行为。可通过设立“校园艺术季”“美育主题月”等制度化安排,确保每学期至少一次集中展示活动,并在其中嵌入艺术教学成果、社团活动输出、校本课程项目等内容,形成周期性、层级性、项目化的运行逻辑。资源整合方面,应积极链接社区美术馆、非遗传承人、本地艺术家等外部美育资源,拓展美展视野与文化内涵,提升校园美展的专业性与文化高度。师资建设方面,应加大对美术教师美展组织能力的培训与交流,引导其从“技法教学者”向“艺术引导者”“策展支持者”角色转型,同时鼓励班主任、语文、科学等学科教师参与美展项目的主题策划,实现多学科融合育人。在校园文化构建方面,应通过校园广播、电子橱窗、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强化美展宣传与解读,让美展成为全校关注的文化事件,营造人人欣赏艺术、人人参与美育的氛围,提升学校整体文化气质与育人品质。

五、结论

校园美展作为小学美育的重要载体,是打通课堂与生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其价值不仅在于“展示”,更在于“教育”。它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方式,激发审美感知,强化艺术表达,拓展多元视野,逐步实现美育功能的结构性延伸与空间性拓展。在美育全面融入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校园美展应从偶发性的展演形式,走向制度化、课程化、生活化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在顶层设计、组织机制、课程协同、资源统筹、师资培养等方面协同发力,使校园美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美育场”,教师发展的“教研地”,校园文化的“展示窗”,从而推动小学美育走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红 . 钢琴教学的审美教育探究 [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4,40(03):59-60.

[2] 刘旭光 . 愉悦即教养:对审美教育原理的探究 [J]. 文艺研究 ,2024,(09):5-16.

[3] 常凯. 以钢琴合奏推进音乐合作与审美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J]. 时代报告( 奔流 ),2024,(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