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推动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戴世婕
邢台学院 河北省邢台市 05401
一、设计分层分类教学模块
针对当前法治教育同质化问题,需构建精准适配的教学体系,首要举措是根据学生专业背景设计差异化课程。面向新生群体开设《校园法律风险防控》通识课,重点解析兼职合同陷阱与租房纠纷应对策略,例如通过校门口打印店扣押金案例模拟维权流程;为理工科学生定制《科技伦理与法律边界》研讨课,采用基因编辑纠纷与算法歧视等前沿案例,引导学生在实验日志中标注法律合规要点;而文科生则可参与《舆情事件中的法理平衡》工作坊,将网络暴力事件转化为言论自由边界的辩论素材。教学实施需建立能力进阶机制,初期指导学生使用裁判文书网检索类案,中期组织校内商业街消费合同审查实践,后期则开展宿舍管理规章修订模拟听证会。价值引导应采取双轨并进方式,在坚持宪法晨读全覆盖基础上,为艺术类学生开设《二次创作侵权认定》情景课,通过明星同人画案例解析著作权边界,为医学生设计《电子病历证据保全》角色扮演,演练医患沟通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关键在于建立动态反馈机制,新生入学时进行法律素养测评形成个人档案,定期收集食堂价格调整听证会等校园治理案例,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学生现实法律需求同步更新。
二、动态化更新教材体系
破解教材滞后性难题需创建开放式内容生态,核心在于采用活页夹与数字化双轨载体。教材主体保留法律基础理论框架,侧边设置可替换案例插页,当出现新型网络诈骗判决时,三天内即可插入警方破案流程图解;针对校园快递丢失高发问题,及时编撰《手机取证操作指南》附真实聊天截图。素材采集需构建三维渠道:司法维度定期从裁判文书网筛选大学生劳动仲裁案例制作对比表;校园维度设立法律树洞信箱,将咨询量最高的实习协议陷阱改编成情景试题;社会维度联动消协组织,把网红餐厅卫生处罚事件转化为维权实训项目。技术融合重在提升实用性,每章节设置动态二维码关联延伸资源,扫码可观看校园伤害案庭审速录,下载兼职薪酬计算器工具,甚至参与法律条文修订模拟投票系统。该设计使教材从知识载体转变为法律工具包,当学生遭遇消费纠纷时,能直接翻阅霸王条款识别章节进行现场取证,让抽象法条转化为具体行动力。
三、建设校园法治情景剧场
为消解法条认知抽象性,应打造沉浸式法治实践场景,重点改造多功能情景教室。空间配置采用智能投影还原交通事故现场,可编程道具模拟刷单诈骗流程,配备心率手环监测角色扮演时的应激反应。内容创作建立真实案例转化机制,依据保卫处提供的宿舍盗窃数据编排《消失的笔记本电脑》推理剧,将学术不端事件改编为《论文著作权法庭》辩论赛。实施过程注重教学实践双驱动,在民法课程中开展“外卖丢失赔偿”情景模拟,学生通过扮演配送站长梳理责任认定链条;课外则由学生剧团运营“法治故事会”,邀请受网贷侵害者演绎《半小时转账陷阱》,使风险识别能力在情感共鸣中强化。效能延伸设置成果转化路径,优秀剧目如《奖学金申诉风波》制成 VR 体验程序投放宿舍电梯屏,每月法治微视频竞赛获奖作品汇编为《校园法律风险视觉指南》,让法治思维在日常场景中自然渗透。
四、培育法治社团品牌活动
激活学生主体性需构建可持续实践平台,关键在于实施社团赋能计划。现有社团注入法治元素,指导辩论社开展校规修订专题辩论,围绕宿舍限电规则组织模拟听证会;引导摄影协会记录食堂价格协商过程,形成民主议事影像档案;协助电竞社开发《法律峡谷》游戏,在推塔任务中嵌入知识产权考题。平台建设强调校内外协同,校内对接学生处设立维权直通车,将社团调研的《实习陷阱白皮书》转化为制度改进建议;校外联合司法局成立法治文创中心,学生设计的民法典表情包成为社区普法素材。价值转化构建激励机制,成员参与“315 校园维权站”可累积实践学分兑换法院观摩机会,品牌活动“宪法日密室逃脱”产出的闯关方案,经专业修订后出版《校园法律生存手册》,形成实践成果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
五、营造法治文化空间
构建浸润式法治文化环境需统筹物理空间与虚拟载体协同发力,首要任务是优化校园实体场所的法治元素配置。在食堂电视屏滚动播放学生自编的《校园维权微剧场》,利用宿舍公告栏设置法律树洞信箱收集日常纠纷案例,于图书馆走廊建立法治文化景观带,悬挂劳动合同陷阱解析图与防诈警示漫画。空间功能需强化互动体验特性,将行政楼空置区域改造为模拟仲裁庭,配置可触摸电子屏呈现校园消费纠纷裁决流程;在教学楼转角安装智能法律问答终端,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维权方案书。虚拟空间建设侧重营造日常法治氛围,开发校内法治文化云平台,设置线上法律诊所提供 24 小时协议审核服务,定期推送学生遭遇的实习陷阱处理实录。关键在于建立空间效能转化机制,通过每月在食堂举行价格听证会检验议事规则实践效果,依据树洞信箱高频问题更新宣传栏内容,将模拟仲裁庭中的典型争议转化为《新生法律风险手册》案例,使法治文化从视觉展示深化为行为指引。
实践表明法治文化空间需强化效能反馈机制,使模拟仲裁庭案例及时转化为新生风险手册。竞赛成果应深度嫁接校园治理,把占座纠纷视频剪辑成公开课资源。未来亟待建立学生法律实践档案,追踪文化墙展示内容对维权行为的实际影响,实现法治素养培育的可持续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俊 . 皋陶法治文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3,39(05):89-90+112.
[2] 赵艳敏 . 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J]. 高教论坛 ,2022,(10):10-12+59.
[3] 王志鑫 .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路径探究 [J]. 教育观察 ,2021,10(41):44-46.
作者简介:戴世婕(2004-3-)女,汉族,河北正定,本科学历法学专业在校学生,研究方向:人格尊严权,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