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意象英译的体认语言学对比分析
刘珍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
1. 引言
李清照作为婉约词派代表,其后期作品《声声慢》集中体现了亡国、丧夫、飘零等深重情感,尤其在“淡酒”“黄花”“梧桐”等自然意象的叠加中,构建出富有女性化审美色彩的愁绪图景。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更融合了文化象征、个人经验与群体情感。面对这些富于张力的意象,如何在英译中实现语义传达与情感再现,是历代译者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本文以体认语言学的“现实 – 认知 – 语言”三层次观为理论基础,从三个典型意象入手,对比徐忠杰、许渊冲、杨宪益等英译本的处理方式,以揭示不同译者在文化转换中的策略选择与审美取向,并从认知层面提出意象英译的路径优化建议。
2. 理论基础
体认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生成依赖于人类对现实的身体经验与认知加工,主张语言形式应从人的体验出发加以理解和建构。王寅(2019 :156)提出的“现实 – 认知 – 语言”三层次观念认为:语言层面注重表层符号与句法结构的匹配,认知层面关注语言使用中概念图式的投射与映射,而现实层面则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实践与情感体验。
这一理论框架对诗词英译具有启示意义。在古典诗词中,许多意象并不只是表层自然物,而是凝聚了文化、经验和认知结构。将其译入英语,不仅要“译出字”,更要“译出意”和“译出感”,这就需要译者在不同层次之间灵活转换。
3.《声声慢》不同译本中意象的对比分析
根据王寅教授提出的“现实—认知—语言”的英译三层次观念,当译者翻译诗歌意象时,可译者在翻译时可选择三要素中任一 ( 或二 ) 要素作为翻译的主要依据,要么在语言或认知层面翻译其意义,要么翻译所关涉的具体事件;译者还可将认知层面分别与语言或现实层面相结合。
下面本文以《声声慢》淡酒、黄花、梧桐为例,在体认语言学的视角下,根据翻译的三层次观对徐、许、杨三位译者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3.1 淡酒之译
在《声声慢》中,有淡酒这一意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译文如下:
徐 :Three cups of thin wine would utterly fail— 杨 :Three or two cups of light wine 许 :By cup on cup/Of wine so dry
“淡酒”描写了词人因孤独与愁绪而借酒浇愁,却又“愁更愁”的无奈情境。在此处,三位译者均将其直译为“light wine”,体现出语言层面的统一选择。这种处理基于人类共通的身体经验——酒精可麻痹神经、短暂逃避现实,因此“借酒消愁”的场景具有跨文化的认知基础。读者不需额外解释,便可凭经验构建起愁绪氛围,实现“体”到“认”的共鸣。
语言层面的翻译在此处较为合适,既保留原文意象,又忠实呈现词人情感。这种策略体现了形式与意义的双重对等。
3.2 黄花之译
在《声声慢》中,有黄花这一意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译文如下:
徐:About the ground,chrysanthemums are bestrewn.
杨:Fallen chrysanthemums piled up on the ground 许: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在翻译“黄花”意象时,三位译者处理不同。许采用语言层面的直译“yellow flowers”,而徐与杨则译为“chrysanthemums”,体现出对“黄花”与“菊花”间文化互文的认知把握。古人诗句如“人比黄花瘦”早已将“黄花”与“菊花”绑定,中国读者能自然识别其所指,而西方读者若仅见“yellowflowers”,则难以联想到菊花这一特定文化意象。
杨的译文中还增补了“Fallen”一词,使“Fallen chrysanthemums”更具哀愁氛围。这种处理是基于语境的认知转换——通过“落花”激发读者的共情体验,实现“相同的体带来相似的认”。从“语言—认知—现实”的路径看,译者需预设读者的认知图式,以弥补文化背景差异。
然而,语境化翻译虽增强了文化意象的表现力,也可能带来偏离。如有学者指出,诗中“黄花”未必凋零,可能仍在地上盛开。因此,增译虽提升可读性,亦需权衡与原意之间的距离。
3.3 梧桐之译
在《声声慢》中,有梧桐这一意象: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徐:Against the tung and plane trees 杨:The drizzle falls on the wutong trees 许: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在《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描绘了秋雨打梧桐叶的凄清场景,三位译者在处理“梧桐”意象时各有侧重。杨宪益采用音译“wutong trees”,突显其文化独特性;徐忠杰则译为“the tung and plane trees”,兼顾传神与识别性,较具解释力。两者均属语言层面的直译,虽保留了字面含义,却难以传达“梧桐”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忧愁”“离别”等情感意涵。
相比之下,许渊冲将其译为“On plane’s broad leaves”,虽未体现梧桐文化指涉,但通过强调“雨打叶片”的场景,实现了对愁绪意境的功能等效再现。西方读者虽不熟悉“梧桐”意象,但在“细雨敲叶”的具体感知场景中,亦能产生类似的情绪体验。
因此,尽管许的译法牺牲了部分文化特异性,却在现实层面引发共情,弥合了认知差异。总体来看,三者译法各有优长,而优秀的诗歌翻译应在语言忠实、文化再现与读者接受之间取得平衡。
4. 结论
《声声慢》中的意象翻译,体现出译者对语言、文化与情感深度的不同把握。本文尝试将体认语言学的三层次观应用于古典词意象英译对比研究,发现语言层面适用于浅层传达,认知层面适用于意象映射,现实层面适用于情境建构。该视角有助于揭示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文化间迁移”与“认知间转换”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方法论参考,也为跨文化诗歌传播开拓路径。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 . 实用翻译教程 ( 英汉互译,增订本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王寅 . 认知翻译研究 : 理论与方法 [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02):1-8.
[3] 王寅 . 体认语言学发凡 [J]. 中国外语 ,2019,16(06):18-25.
[4] 许渊冲. 唐宋词一百首[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
[5] 杨宪益 , 戴乃迭 . 古诗苑汉英译丛 ( 宋词 )[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刘珍(2001-),女,汉族,湖南省株洲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