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

作者

孙凡绅

沈阳师范大学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指出,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已变成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并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在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得对他们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以及《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相关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 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

高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助力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素质。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在初入校园时期,他们的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能力相对欠缺,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高校应开展心理咨询指导、心理健康主题论坛以及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培训等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夯实心理健康理论,还能有效应对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人际交往技巧,缓解就业焦虑。

帮助大学生抵御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00 后”群体已成为新时代大学校园的学习主体,互联网使他们得以用更加开阔的视角认识世界,通过互联网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促进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发展空间的需求呈显著增长趋势,社交媒体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很多大学生会在晨起和睡前优先查看社交平台信息,既反映了社交媒体带来的沟通便利性,也暴露出其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具体而言,首先,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部分学生群体易受网络负面信息诱导,进而产生从众心理、价值认知偏差等非理性心理倾向;其次,数字娱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游戏、视频直播、即时通讯工具)的过度使用导致时间管理失衡,高校学生群体因网络活动导致的晚睡现象明显增多,这种作息紊乱可能引发持续性身心亚健康状态。然而,现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网络环境影响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种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有待加强

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设立了相关课程,进行心理状况普查,并成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在高校中仍然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并不清楚相关课程及心理咨询资源的获取渠道,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导致他们不能自主寻求心理援助。另外,因为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发展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校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偏差与责任混淆

在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然而,仍有部分高校教师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将其片面地看作是解决学生心理困扰的教育活动,忽视了预防性心理干预与指导的意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未能充分展现其应有的影响力,缺乏针对心理危机的预防策略与教育普及。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存在不足,缺乏自我调节与预防意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与培养目标,相关工作需要具备心理学专业资质的教师来承担。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明显的专业化不足问题。首先,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导致工作缺乏系统性。其次,在人员配置方面需要改进,大部分高校存在由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兼任心理教师的情况,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训练,难以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服务,导致心理咨询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落后单一

在《行动计划》引导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关注。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性传播,也强调心理调适能力的实践性培养,旨在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心理素质的提升。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面临教学形式单一的难题,大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传统课堂讲授,课外拓展活动仅占教学总量的少部分,这种课内外教育的失衡导致学生缺乏将理论知识融入现实情境的能力,影响了学习效果。尽管心理健康理论教学有基础性价值,但过度侧重知识灌输而忽视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使得很多大学生缺乏实际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这种重知轻行的教育方式,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心理韧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目标。

(四)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机构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希望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并积极着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平台。然而在平台的实际建设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的管理人才以及心理辅导专家相对较少,难以组建专业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团队,无法达到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其次,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有待完善。现有心理健康网络资源存在内容形式多样性低、互动参与度低、资源更新频率低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五)缺乏健全的心理预警机制

在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缺乏健全心理预警机制的问题。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体系时,在知识传授层面,应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这需要整合校内教务、学工、后勤等多部门共同合作,构建“学校- 院系- 班级- 宿舍”四级联动的分层管理机制。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一个动态预警机制,对于因早期心理困扰或家庭背景因素受到影响的学生,没有进行持续性的心理健康评估,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高校在应对心理健康危机方面的能力也需提高,部分学校在心理疾病的治疗及后续跟进工作上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学生康复后的跟踪治疗上,缺少定期的回访,无法有效防止学生再次陷入心理困境。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突破策略分析

(-)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思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在大学校园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往往通过课堂、沙龙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考虑到学生群体规模较大以及日常学习任务较为繁重,导致难高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例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做好下述两个方面:首先,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面对当前的教育困境,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将其与思政工作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估机制,以准确评估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要摒弃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使教师从控制者转变为指导者,从而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认知程度

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育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成效,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可从三个方面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首先,要着重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是维持心理稳定的重要保障。对高校学生而言,自我认知水平直接体现其心理成熟度,在个性形成和心理调适中有关键作用。其次,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加强对其社交能力的培养,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最后,应增加积极心理学相关教学内容,通过探讨幸福感、沉浸体验、正向情绪等主题,挖掘学生的潜在优势,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应当转变以往单调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寻找以在线开放课程、互动式教学以及体验式学习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但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促使学生接纳和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第一,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视听教学资源。教师应参照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视频素材,将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理论转化为形象的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第二,建议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开放式的讨论情境,鼓励大学生积极表达个人观点,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纠正认知偏差,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框架。第三,重点推行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主题,综合运用典型案例讨论、行为训练、心理情景剧等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价值的认知。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高校应组建一支由资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构成的咨询服务队伍,以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高校应当持续优化网络平台的功能,例如开通24 小时心理援助专线并创建互助交流室,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此同时,需系统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体系,通过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选择优质教学素材,建立分类明确、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源平台。在该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可以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心理主题影视作品,也可以选修权威专家主讲的在线开放课程。

(五)建立预防干预系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建立一个包含学校、院系及班级三个层级的“三级防护”体系。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构建便捷信息系统,教师仅凭人工手段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采用层级汇报机制,确保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反馈。采用该体系,高校还能够进一步建立“五级预警”机制。第一级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由宿舍长负责观察室友的心理状况,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当及时向班级汇报,由心理委员进行跟进处理,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直接联系辅导员;第二级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委员,主要负责排查班级内部的心理健康隐患、联系各个宿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第三级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配备一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委员,负责收集各班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名单,记录干预过程和处理突发事件;第四级以学院为单位,选拔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负责协调各年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新生心理辅导、筛查潜在心理问题、记录心理事件等工作;第五级以学校心理咨询室为核心,制定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机制的相关规定,为各级心理委员和负责人提供专业培训,推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在校园内的普及开展。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在高校中有效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改变教育观念,基于统一的理念整合各种资源,从而为提高教育品质作出贡献。高校需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化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同时,高校应策划多样化实践教育活动,建立网络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生活和社交的自信,为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占仁.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9):38-43.

[2] 刘亚杰 .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 [J]. 2025(17):10-12.

[3] 林琳 , 张苗苗 .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J]. 心理学进展 , 2024, 14(12):526-532.

[4] 高晓妹 , 路洋 , 徐凌子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境与路径重构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 36(3):5.

[5] 王红艺.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2):83-83.

[6] 董海凌 , 张大伟 , 刘元媛 .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J]. 华章 , 2024(13):0063-0065.

作者简介:孙凡绅,男(1996 年8 月出生),籍贯:辽宁沈阳人,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