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文言教学新境:数字融合下的文化传承与思维进阶

作者

熊娟

湖南省株洲市二中莲花中学 412000

一、引言

初中文言文是民族的文化瑰宝,《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桃花源记》的理想境界、《岳阳楼记》的家国情怀等,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内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1] 明确要求通过文言文教学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思维品质 "。然而,学生的文言学习上问题日益凸显,不爱学文言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学科融合 [2] 优势,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训练路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化传承与思维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传承流于表面

教师一味输出,文言教学失去了语文味,在《论语》教学中多侧重字词翻译,对 "仁 "" 礼 " 等思想的哲学内涵讲解不足,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思维精髓,教学未能引导学生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启示,导致文化传承停留在知识层面。

(二)思维训练脱离文化根基

传统教学中脱离文化语境,如分析《愚公移山》时仅强调 " 坚持不懈 " 的精神,忽视其背后" 人定胜天" 的哲学思维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使思维训练缺乏文化深度。

数字化应用有悖于育人的教学初衷

部分课堂虽使用多媒体,但仅用于图文展示,学生仅仅只停留在视觉欣赏上,距离思维可视化还很远。如《三峡》教学中,VR 技术仅呈现自然风光, 郦道元的山水审美思想学生去不曾企及。

三、传统文化传承导向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深入探究文化内涵,构建思维训练框架

1. 将逻辑思维训练渗漏在哲学思想中

在《〈孟子〉三章》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梳理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就能很好解构" 天时不如地利" 的论证逻辑,将类比论证、因果论证方法渗透在教学中,结合" 舍生取义" 的价值判断,开展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伦理观念的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引入古代礼仪制度与现代价值观的对比讨论:"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符合当代礼仪?" 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跨越时空与文学作品碰撞,引导学生反思传统文化的不足及当代价值,发展批判性思维。

3. 在美的欣赏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授《答谢中书书》,运用数字绘画工具重现"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的山水意境,鼓励学生用现代艺术形式再创作。结合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开展" 寻找身边的山水之美" 项目,培养创新表达能力。

(二)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创新文化传承与思维训练模式

1. 还原文化情境

利用 VR 技术构建《桃花源记》中 "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的田园生活。在虚拟场景中设置互动问题:" 如果你是村民,如何看待渔人出而复寻的行为? " 引导学生结合古代隐逸文化进行深度思考。以《礼记·大道之行也》为例,通过 3D 建模技术复原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的大同社会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儒家理想社会的构建逻辑,进而思考当代和平社会与复杂国际形势,在古今对比中训练逻辑思维。

2. 智能平台追踪思维轨迹

依托学习分析系统,记录学生在《出师表》学习中的思维过程:从梳理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到分析" 亲贤臣,远小人" 的现实意义。通过数据可视化呈现思维发展曲线,教师据此进行个性化指导,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3. 让数字创作[3] 主推学生的思维表达

学生可以制作微视频,整合《礼记》中的礼仪知识、《山海经》的神话传说等,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文化理解与创造性思维的双重提升。学习《木兰诗》时,鼓励学生制作动画短片,通过对"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等场景的视觉化呈现,将诗歌的转化为镜头语言,培养空间想象与创新表达能力。

(三)跨学科融合[4],加深文化理解,走向深度学习[5]

1. 文学与历史融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唐雎不辱使命》教学中,借用历史知识还原战国时期的外交格局,绘制势力分布图,分析安陵国存亡的战略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讲解《曹刿论战》时,制作春秋时期战争形势动态地图,结合长勺之战的兵力部署、战术运用,引导学生分析" 一鼓作气" 军事智慧背后的历史逻辑,训练批判性思维。

2. 科学与文学融合:发展科学思维

讲解《活板》时,借用物理知识开展活字印刷术的实践探究:设计 " 如何提高印刷效率" 的工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技术史知识与现代工程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3. 文学与艺术结合:提升审美思维

《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可以用水墨画的形式展现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的留白艺术,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摄影还原意境,在艺术实践中深化对古典美学的理解与创新应用。

四、实践案例与效果分析

《醉翁亭记》的教学,可以构建 " 文化解码—思维建模—创新表达 " 教学链条:运用VR 技术还原北宋滁州的城市风貌, 讲解" 庆历新政" 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欧阳修" 与民同乐 " 思想的文化根源;通过问题链设计 (′′ 醉翁之 ' 醉 ' 体现在何处? "" 乐民之乐的当代价值?"),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导与辩证思考; 再进行" 我为醉翁亭写推介词"活动。

五、结论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思维能力培养是统一的。在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数字技术应用、推进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文言文蕴含的文化基因被转化为系统的思维训练路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为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提供了文化沃土。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持续探索文化传承与思维培养的协同机制,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 . 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目标 [J]. 语文建设 ,2016(11):4-8.

[3] 祝智庭 . 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开放教育研究 ,2016(01):18-26.

[4] 钟启泉 . 学科融合 : 概念界定与实践路径 [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09):1-8.

[5] 余党绪. 思辨读写:走向深度学习[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本文系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编号:XYH1540)的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