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路径
赵亚岩
沈阳市第一三六中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43
摘要:信息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以精准化资源适配、动态化情境重构、智能化学习闭环为核心,通过大数据驱动资源筛选、VR/AR技术沉浸体验、AI学情诊断反馈,实现教学效率与思维深度双提升,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转型。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引言
以往语文课堂经常出现教材资源匮乏、情境内容缺席、反馈时效性差等问题,而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持资源搭建与情境重建,通过虚拟技术支持内容互动与时空超越,通过AI技术支持差异化的学伴机制,开展资源、情境、学伴的立体融合,建设信息技术助力下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1信息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
智能化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要以基于定位的适切性资源推送、基于分析的适切性环境创设、基于记录的智能化反馈与校正闭环为核心,以技术的工具化转变成为教学改革的内驱力为目标。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匹配精度—以大数据为参考,利用语义计算模型,结合部编版教材单元主题、单元核心素养目标,完成跨媒体资源池构建,对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的匹配度精准解析。比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从云数据中提取《水浒传》片段及宋元历史文籍中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清人物脉络及行文脉络[1]。
体验式的情境创设——采用VR全景漫游、AR叠加实景等手段,把静态的文字以沉浸式体验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紫藤萝瀑布中使用4K高清实景瀑布视频和3D声效,弥补学生没有接触过瀑布生活的空白,增强对“流淌的花瀑”的身临其境体验。
技术助力教与学:通过智学网、微信为载体的数据采集、反馈、学情诊断,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强、中、弱”学情的分类推送。例如阅读训练“文言文常见的文言虚词知识大练习”后,系统自动统计出常见错误点,并通过大数据自动进行微视频推送等。
2教材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要性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重主线结合、融合发展的整体性编排教材,内容的设置具有多层立体性,选入的文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既有《论语》,又有《白杨礼赞》,在数字化资源库里再添加如历史电影、名家解读等附加材料,让学生在时间、空间上进行阅读文本对话。实际操作类在任务活动的方式下,在“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中将虚拟仿真技术利用其中,使学生能开展戏剧式创作、网络直播等活动,将知性理解内化为表性实践行为。高阶思维和行为贯穿始终,针对《怀疑与学问》等概念类文章,运用可视化思维,列出论点思维链条图,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进行互动碰撞,实现由浅层记忆上升到批判性思考。
3信息化视角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新路径
当然,从信息化助推初中语文高质高效的课堂出发,还需要遵循“数据聚合、情镜联通、精准匹配”的理念,从多个层面去优化教学流程的打造策略。在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重组,可以在大数据相关算法的帮助下建立教材与资源之间的实时关联机制,在《朝花夕拾》(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依据该版本教材围绕“人生成长”和“鲁迅作品的欣赏方法”组成的“双线”文本目标,采用算法搜索筛选出符合教学环节、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关联推荐,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根据词语的情感倾向和意义进行资源挖掘及知识关联,聚合视频新闻素材等形成“跨媒体资源空间”,复原大历史现场;在课堂教学环节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即时标注《背影》一课中刻画的场景与细节,同时生成结构化学习笔记,方便学生复现学习过程;而在课后环节再根据学生的学情监测结果推送诸如《朝花夕拾》主题研究论文、《朝花夕拾》阅读纪录片等内容,以此实现学习课堂的“课前情境建构”→“课中问题深入”→“课后思维内化”。另外,在动态性情镜创设环节上,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或阶段循序而进,在感知方面主要通过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具有视觉和听觉的空间记忆,如《春》一课导入时通过四季变换的延时摄影再现学生过往经验,建构季节体验;在体验方面则是通过VR/AR技术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如在学生学习《登飞来峰》时在虚拟飞来峰场景中通过肢体动作体验“不畏浮云”的意境等,从而在学生的体认中展开类比探究或隐喻性、形象化的思考活动;在内化层面通过在班级社交网络或平台进行主题讨论,拓展学生的言语认知空间和可能性,并促进其有效对各种言语场域的认知思辨与超越。AI学情诊断是智能型学习支持系统的最初入口,人工智能将语文错位率高的文言文虚词、叙事手法理解错乱的现代文的主旨错解等问题展现出来形成图表形式的知识地图;了解《木兰诗》叙事手法理解错乱的学生时,则为这类学生推送《木兰诗》的动画图解以及叙事结构图解“千面一面”学习路径;通过大数据观察掌握学生学习智学网、微信等资源点击热区和任务完成率,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学情采集-智能诊断-精准补差-效果反馈”的闭环决策链条。改变学习资源以技术支持而不是以技术代替的方式,仍然保持着文本细读的学科特征,学与教的效益与深度同时获得了提升[2]。
结语
“高配”资源匹配、动态场景创设、智能闭环构建实现了语文课堂从“一维”到“多维”的转变。今后更应进一步完善算法,进一步拓宽技术和人文的深度融合,信息化不仅是教学变革的发动机,还是文化保护的看守员。
参考文献:
[1]陆炜.借助大单元教学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作家天地,2025,(06):34-36.
[2]范丽娟.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教师博览,2025,(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