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念的反思与批判
梁亚楠
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多元音乐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虽无统一定义,但其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显著影响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国教育体系,尤其高等教育。多元文化主义者主张,所有文明皆为历史产物,具备其内在与特定的价值体系,无任一文明可自称优越于其他文明,更不应以主流地位歧视、否定甚至取代其他文明。美国作为移民国家,汇聚了全球多元文化,促使多元文化主义在此发轫并深入政治、教育、历史与思想领域。伴随全球化进程,文化间碰撞与交融日益频繁,文化多样性、平等与公正、社会凝聚力等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议题。
多元音乐文化作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开放、包容与动态的特征。它拒绝一元化与狭隘性,广泛接纳并尊重所有音乐形式,涵盖本土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及世界各民族音乐,构成一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音乐实践体系。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所有学生不分性别、阶级、宗教、种族,均应享有平等教育机会。詹姆斯·A·班克斯指出,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不同国家、种族、阶层与文化宗教背景的人们和谐共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旨在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增进相互理解与国际合作,并对抗排斥行为的教育实践,其基础在于立足本国文化,逐步扩展至欣赏周边及其他民族文化,最终实现对全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二、多元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为响应 2001 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我国教育部同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首次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理解多元文化艺术,尊重艺术”。随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标志着音乐教育从艺术学科向人文领域的拓展。
近年来,音乐课程积极与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人文乃至理化等学科融合,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歌唱与识谱,更深入结合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及其文化背景,增强学生体验感与文化视野。高校层面,2004 年与 2006 年教育部相继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与《教学指导纲要》,推动本土音乐文化与世界多元音乐内容融入课程体系。2022 年《艺术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作用”,体现对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三、国外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反思:以美国为例
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教育、政治与经济资源分配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推动高等教育中少数民族与女性比例显著上升(美国教育部统计,1960–1988)。然而,其模糊的定义、广泛的追求及实践中的极端化也引发争议。保守势力如艾伦·布卢姆在《封闭美国心灵》(1987)中批判多元文化主义为“反历史的一厢情愿”,认为历史与社会本身存在等级差异,平等追求注定失败。弗朗西斯·福山与理查德·伯恩斯坦等学者也指出,多元文化主义过度强调痛苦与压迫叙事,可能扭曲历史认知。
实践中,诸如“肯定性行动”等政策常被简化为公式化操作,既未能有效帮扶贫困群体,亦可能伤害少数民族与女性的自尊。民间保守组织则通过媒体加剧了对多元文化主义的诋毁。尽管多元文化主义具有积极影响,但其仍需经实践与时间检验,批判与反思为其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四、反思与批判:中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问题
1. 理论研究不足
当前研究多借鉴国外理论,本土原创性成果匮乏,创新性不足。教育模式偏重行为主义,忽视学生创新培养,导致音乐课程边缘化。多元音乐课程理论多停留在“是什么”层面,缺乏对“为什么”与“怎么做”的深入探讨,且未能整合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成果。现象学等理论作为课程基础的可能性亦有待探索。
2. 课程内容偏离生活化
国内音乐课程受西方科学理性思维主导,高校中的和声、曲式、复调等课程均源于欧洲音乐传统,与技术化、理性化取向削弱了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违背多元文化课程重视经验与平等关系的价值取向。
3. 研究方法单一
现有研究以经验性与定性方法为主,定量与实证研究不足。定性方法虽具描述性,却难以揭示因果关系。基于民族地区学生、教师、家长及相关部门需求的数据驱动研究稀缺,阻碍了课程设置、实施与评价的科学化。
4. 师资力量薄弱
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与多元文化理解,许多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音乐课,重视不足。多元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兼具音乐技能、文化常识、舞蹈基础与学生心理知识,现实差距显著。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亦存在覆盖面窄、思想固化等问题。
5. 硬件设施不足
多元音乐包含本土与世界音乐、声乐与器乐(如埙、琴、吉他等),但中小学校普遍缺乏相应乐器与设施,偏远地区尤为突出。硬件缺失制约了课程实施效果。
6. 评价机制不完善
现行评价侧重于教师“教”而非学生“学”,缺乏对学习过程与效果的多维度评估。多元音乐教育需建立涵盖教与学双方面的科学评价体系。
五、结论
多元音乐文化与教育融合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理论创新、课程改革、师资培训、硬件配套与评价完善等多维度推进。虽挑战艰巨,但通过逐步尝试与持续努力,多元音乐必将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焕发光芒。
参考文献
[1] 王 希 . 多 元 文 化 主 义 的 起 源、 实 践 与 局 限 性 [J]. 美 国 研究 ,2000(2):44-80.
[2] 王军 . 世界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综述 [J]. 民族教育研究 ,1999(4):66-73.
[3] 高 梦 晨 . 多 元 文 化 音 乐 教 育 在 我 国 适 用 性 综 述 [J]. 黄 河 之声 ,2019(8):85.
[4] 吴 艳 . 中 国 多 元 文 化 音 乐 教 育 的 现 实 与 反 思 [J]. 音 乐 研究 ,2020(5):111-117.
[5] Bloom, A. (1987). 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New York:Simon & Schuster.
[6]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0). Trends inEducational Equity for Women and Minorit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