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小学班主任在学生摆脱电子产品教育上的管理探究

作者

张乐村 

新泰市平阳小学 山东省新泰市 2712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效率。本文基于教育生态学与行为干预理论,从认知重构、行为矫正、环境优化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小学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摆脱电子产品依赖中的管理策略。研究提出“意识唤醒—习惯替代—协同共育”的动态干预模型,强调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班级文化浸润及个性化行为管理方案,构建无电子产品的绿色教育生态。本文旨在为小学班主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助力学生形成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电子产品依赖;行为干预;家校协同;教育生态

一、问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当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已成为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超过60%的小学生每日使用电子产品超过2小时,其中约30%存在明显的依赖倾向(如注意力分散、社交退缩、情绪波动等)。这种依赖不仅导致学业成绩下滑,更可能引发视力损伤、睡眠障碍等生理问题,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价值观扭曲等心理问题。

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管理手段多集中于“禁止使用”或“时间限制”,但往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未能触及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因此,探索科学系统的管理策略,构建多维干预体系,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理论基础与干预框架

(一)教育生态学视角

教育生态学强调个体行为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学生电子产品依赖的形成,是个人认知偏差、家庭监管缺位、校园文化单一及社会技术泛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班主任需从微观(班级环境)、中观(家校互动)、宏观(社会支持)三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打破“学生—设备—环境”的不良循环。

(二)行为干预理论的应用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CBT),干预过程应包含“认知重构—行为替代—强化巩固”三阶段。首先通过认知教育纠正学生对电子产品的错误依赖观念;其次设计替代性活动填补其空闲时间;最后通过正向激励固化健康行为。这一理论框架为班主任制定阶梯式管理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管理策略与实施路径

(一)认知重构:唤醒自我管理意识

1. 主题班会引导

通过“时间管理”“信息素养”等主题班会,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例如,借助“24小时时间饼图”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子产品占用学习与运动时间的比例。

2. 心理健康课程渗透

在班级心理健康课中融入“情绪调节”“注意力训练”模块,教授学生通过冥想、运动等方式替代电子游戏带来的即时快感,增强其内在控制力。

(二)行为矫正:构建替代性活动体系

1. 班级兴趣小组建设

成立阅读、绘画、园艺等非电子类兴趣小组,每周固定时间开展活动。班主任可依据学生特长分组,通过同伴互助机制激发参与热情,形成“兴趣吸引—主动参与—习惯内化”的良性循环。

2. 碎片化时间管理方案

设计“课间十分钟微活动”,如成语接龙、速算挑战等,减少学生接触电子设备的机会。同时推行“无屏幕日”制度,每周设定一天为班级集体远离电子产品的实践日。

(三)环境优化:打造绿色教育生态

1. 家校协同契约机制

与家长签订《电子产品使用公约》,明确家庭中设备的存放位置、使用时长及内容筛选标准。建立“班主任—家长”联动监督群,定期分享学生行为数据,形成管理闭环。

2. 班级文化浸润工程

在教室布置“健康生活角”,张贴学生创作的远离电子产品主题手抄报;设立“自律之星”荣誉墙,表彰在自我管理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营造正向激励氛围。

(四)技术赋能:智慧化管理工具开发

利用班级管理APP设置“屏幕使用时间统计”功能,自动生成学生每日设备使用报告。班主任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对高依赖风险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此外,开发“离线任务挑战”模块,学生完成线下任务(如阅读一本书、完成一项手工)后可获得虚拟勋章奖励。

四、保障机制与成效评估

(一)多维支持系统构建

1. 学校政策保障:将电子产品管理纳入班主任考核指标,提供专项培训资源。

2. 社区资源整合:联合社区图书馆、体育馆等机构,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空间。

3. 专业团队支持:邀请心理咨询师、眼科医生定期进班开展专题讲座。

(二)动态评估体系设计

采用“三维度评估法”:

1. 行为指标:通过设备使用时长、课堂专注度等量化数据评估行为改变。

2. 心理指标:采用《小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量表》进行阶段性测评。

3. 社会功能指标:观察学生同伴关系、课外活动参与率等社会适应能力变化。

五、结论与展望

小学班主任在引导学生摆脱电子产品依赖的过程中,需超越简单的“堵”与“禁”,转而构建“疏—导—育”结合的生态化管理系统。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1. 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行为预警模型开发

2. 城乡差异背景下管理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3. 长周期追踪研究中干预效果的可持续性验证

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班主任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字时代所需的自主管理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华.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学校管理变革[J]. 教育研究, 2025(3): 45-52.

[2]刘良华. 行为干预理论在青少年习惯养成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24(6): 112-118.

[3]王薇. 家校协同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基础教育研究, 2025(2): 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