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正面管教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实践探索

作者

曾俊洁

四川省简阳中学 四川省简阳市 641400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过去,一些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往往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依赖惩罚,要么放任自流。惩罚虽能让学生暂时遵守规则,却容易引发抵触心理,难以让他们真正做到自我约束;而放任不管,则会使学生对规则缺乏明确认知,这对于他们日后进入社会、与人相处并无益处。正面管教则有所不同,它既尊重学生的想法,又坚守应有的原则,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责任,学会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与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相契合的。本文将结合初中班主任的工作实践,探究正面管教在班级管理、品德培育等方面的应用途径,剖析实践过程中的挑战及优化办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解读其操作逻辑,为破解青春期德育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1.1 理论基础

正面管教这套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根据阿德勒心理学提出来的。它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既不惩罚也不纵容”,主张用“温和又坚定”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本事。阿德勒觉得,人做事情的动力,其实来自想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个想法给正面管教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支持,学生只有真真切切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需要,才会打心底里愿意承担责任。

1.2 初中德育与正面管教的适配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控力不足,对传统的惩罚式管教,权威式管理容易起逆反心理,而正面管教的理念恰好契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正面管教将由班主任主导转向老师与学生共治,从而满足学生对个人自主权的渴望,还把批评教育转向问题解决,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学习,正面管教不单单是单一的说教更是转向实践体验,通过具体的活动内化品德规范。

二、基于正面管教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实践路径

2.1 班级规则的共建:从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参与

在初中阶段,传统的班级规则多由教师自己制定,学生容易产生约束感,而正面管教主张规则由师生协商,使学生有参与感与自主感,共同制定规则,首先要明确共同目标,可以通过班会,班主任与学生共同讨论“我们的理想班级是什么样的”,提炼出班级发展的核心目标,其次再制定出具体条款,围绕目标细化的规则,比如“课堂发言需举手”“值日生需提醒同学们时刻保持卫生干净”并注明违反规则的解决方法,最后进行规则可视化调整,将规则制成“班级公约”张贴公示,每月通过“班会评议会”修订不合理条款。例如,某初中班级在制定“手机管理规则”时,经讨论确定“上课前统一存放至‘手机袋’,午休时可领取”,并由学生自主设计“手机管理员”轮换制度,规则执行率较教师单方面规定时提升 60% 。

2.2 行为问题干预:从批评惩罚转向共情引导

尼尔森提出的“逻辑后果”原则强调,惩罚会让学生关注“如何报复”,而逻辑后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关联,面对学生问题,正面管教采用共情加解决的模式,首先要接纳学生的负面情绪,减少班主任与学生的对立,主动对学生提出关心,例如学生上学迟到,作业迟交,班主任应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其关心询问用“我注意到你今天迟到了,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减少与学生的对立,之后再与学生共同聚焦问题,而非一味地指责,与学生沟通迟到的负面影响,以及下次应该如何避免,最后再与学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如针对作业拖延,与学生约定“每天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玩耍”,并由同学担任“互助监督员”。

2.3 品德素养的培育:从说教灌输转向实践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有责任感、更能体谅他人,班里可以搞些合作任务和主题活动。比如设几个“班级责任岗”,像管图书的、课间看安全的,学生自己报名,过段时间换一轮,让他们在做事中体会到负责任是啥感觉。 还可以开“解决问题的班会”,大家一起聊聊同学之间、小组之间闹的矛盾。开会的时候,先提出问题,再说出想法,最后想办法解决。比如小组里有人不干活,老师可以带着大家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分工并写下来,需要每个人签字,每周大家互相评一评。另外,可以设立“感恩周”,让学生给同学、家人做点小事,比如帮同学讲题、给爸妈倒杯水,然后在班会上说说自己心里的看法。这么一来,学生就能更明白责任和体谅别人的重要性。

三、实践的挑战与优化:关系重构过程中的边界与尺度

3.1 关键矛盾:“放手”与“把控”的平衡

权力让渡并非“放任不管”,实践中需把握两个边界,安全底线不可让渡:涉及学生身心健康、法律规范的原则问题(如校园欺凌、危险行为),教师必须果断干预,此时的“坚定”优先于“和善”,能力匹配原则,赋予学生的责任需与其认知水平相符,例如让初一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经费可能超出其能力,需搭配“教师指导—逐步放手”的过渡机制。

3.2 班主任的角色转型:从“管理者”到“成长伙伴”

这种转型要求班主任具备三种能力:倾听能力,能从学生的“叛逆言行”

中捕捉深层需求(如顶撞可能是渴望被尊重);提问能力:用“开放式问题”(“你觉得怎么做更好?”)替代“封闭式指令”; 容错能力,接纳学生在试错中成长,例如学生自主组织活动时出现疏漏,不急于指责,而是引导总结经验。

结论

正面管教在初中德育里有个特别的价值,就是能把师生之间的“权力对着干”变成“一起成长”。班主任要是能从“定规矩的人”变成“和学生一起定规矩的人”,从“评判问题的人”变成“引导学生想办法的人”,学生才能在德育里真正找到自己做主的感觉,也才能更有责任心。 这样的关系转变,不光能让德育更管用,也符合“立德树人”里“培养独立人格”的根本要求。毕竟,好的德育从来不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威压,而是帮他们学会自己管好自己。

参考文献:

[1] 简·尼尔森 . 正面管教 [M]. 玉冰 , 译 .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2]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儿童教育心理学[M]. 彭正梅,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3] 简·尼尔森 , 琳·洛特 .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 [M]. 梁帅 , 译 .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4] 朱小蔓 . 德育原理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

[5] 王颖. 正面管教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1):25-27.

[6] 李红梅 . 基于正面管教的初中生品德培养实践探索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3(8):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