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阅读素养培养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策
重庆市潼南区柏梓初级中学校 402660
摘要:针对农村学生数学语言理解力薄弱、阅读资源匮乏等问题。实践表明,系统性阅读素养培养能有效破解农村学生数学学习障碍,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可复制经验,对改善农村数学教育生态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村初中学生;阅读素养;培养路径
一、问题分析与研究价值
(一)农村学生数学阅读素养
多数农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知 ,约64%认为其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但实际学习中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将数学等同于计算而忽视文本逻辑分析,导致主动阅读意识薄弱,尤其在迁移应用和实际问题理解上存在明显短板。学生普遍缺乏系统阅读技巧;仅23%学生会圈点关键词或补充解题步骤,超半数未养成做笔记、批注的习惯。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在处理综合性问题时,因信息提取能力不足导致解题困难的现象尤为突出。农村地区存在数学阅读资源匮乏问题,课外读物获取渠道有限,且教师对阅读指导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仅有37%学生接触过数学课外材料,,系统性阅读训练缺失。因此,农村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显著低于城区学生,且男生表现弱于女生,学生普遍存在符号转化困难。
(二)农村学生数学阅读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农村初中学生数学阅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
1.破解农村数学学习困境的关键路径
农村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学习基础薄弱、抽象思维发展受限的问题,而数学阅读能力是理解数学概念、建立知识框架的核心工具。研究显示,数学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题目要求的准确解析 ,而农村学生常因阅读能力不足导致解题方向偏差,进一步加剧学习挫败感。通过强化数学阅读素养,可帮助学生突破读不懂题、找不到思路的瓶颈,提升自主学习效能。
2.适应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建模需以阅读为基础,数学阅读能力是农村学生突破“应用题恐惧症”的关键,符合核心素养要求。新课标强调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数学阅读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底层能力。通过阅读数学文本,学生能深入理解符号语言背后的逻辑关系,逐步形成结构化思维。尤其对于农村学生系统化的数学阅读训练能弥补课外拓展资源匮乏的短板,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3.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突破口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数学阅读资源短缺、教师指导方法单一等问题。加强数学阅读素养培养,可通过开发乡土化阅读素材(如农田测量案例)、构建阶梯式阅读任务体系,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更能激发农村学生的学科兴趣,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科研骨干教师,针对农村初中数学阅读素养培养的困境,需结合地域特点与学情差异,从意识唤醒、资源整合、路径创新三方面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二、实践策略
(一)意识唤醒与兴趣激发
通过乡土化数学阅读案例设计,将农业生产、生活场景融入阅读材料,例:
粮食产量统计、农机具几何模型分析 ,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利用数学史故事,如《九章算术》中的田亩计算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动机,逐步转变数学“无需阅读”的认知偏差。
(二)分层阅读资源开发
构建“教材+校本+数字”三级资源体系,精编教材概念导图卡,开发方言版数学应用题集, 搭建云端阅读平台共享优质微课资源,弥补纸质资源不足的短板。
(三)结构化阅读教学设计
基础阶:教材概念精读,如几何定理的逐句分析,提升阶,问题链驱动,例:从“打折销售案例提取关键词,再建立方程。拓展阶,跨学科文本解读,如统计图表与地理气候数据的关联分析。
(四)四阶阅读能力训练法
实施“通读—精读—转化—迁移”阶梯训练,通读阶段采用标注式阅读法,精读环节结合思维导图解构文本逻辑,转化阶段通过角色扮演,如“数学小讲师”,实现语言转换,迁移环节设计跨学科项目,如测算校园绿化率,强化应用能力。
三、创新路径
(一)动态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过程性档案袋+能力雷达图”评价机制,通过阅读速度、信息提取准确率、数学语言转化能力等指标,生成个性化素养发展图谱,实现精准干预。
(二)家校阅读共同体建设
开发“亲子数学日记”项目,设计“亲子数学任务单”,引导家长参与测量农具、计算收成等实践性阅读活动,每月举办家庭数学阅读沙龙,构建校内外联动的阅读生态。
(三)数字化阅读场景创新
运用AR技术开发立体几何阅读模块,学生通过扫描教材插图即可触发三维模型演示,结合乡村学校“班班通”设备,打造沉浸式阅读空间。
总之,农村初中学生数学阅读素养的培养,需要融合情境创设与互联网技术,激发阅读内驱力。针对农村学生资源有限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创设生活化阅读情境。如结合农忙案例设计数学问题链,通过多媒体呈现动态图表或微课视频,降低抽象符号的理解门槛。同时,利用钉钉、微信等平台建立"数学阅读资源库”,上传乡士化改编的阅读材料,增强学习代入感。构建阶梯式阅读指导体系,遵循“通读—精读—转化—迁移”路径,设计符号标注任务,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圈画关键术语,如至少“不大于",培养信息筛选能力。课堂精读,采用“问题导引法”,针对定理推导类文本开展小组合作阅读,通过角色扮演,如“定义解析员”“例题验证者",深化逻辑理解。迁移应用,布置农村调研任务,如计算农作物产量增长率,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实践报告,强化应用转化能力。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实施“过程性积分制”,将阅读表现细化为“符号识记(20%)、审题转化(30%)、错题归因(30%) 、拓展创新(20%) “四个维度,通过智慧课堂平台生成学情雷达图,实现精准反馈。构建家校协同培育阅读生态,针对农村家庭教育薄弱环节,开发“亲子数学日记”项目,家长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水电费计算,学生用数学语言解析现象, 形成双向互动阅读模式。实践表明,上述路径能有效提升农村学生数学阅读的深度概念理解力与广度跨学科联结力,为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可复制的校本化方案。需持续优化资源适配性,兼顾区域差异与个体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仁香.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素质教育,2017(03):14-15.
本文系潼南区教育科学规划办2024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Ghb8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