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下的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实践
赵小坤 于茗宣
1.辽宁省东港市教师进修学校 118300 2.辽宁省东港市兴港小学 1183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数据背景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教学实践,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通过深入分析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探讨如何实施精准化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大数据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模式和基本流程。
关键词:语文;精准教学;数据分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行为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持续深化,大数据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资源,也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提高教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教学实践的综合分析,探讨大数据背景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教学实践。
一、大数据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重构优化
精准教学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新的教学形态,旨在通过数据赋能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持续改进[1]。传统教学是基于经验的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即教学特征观察不精准和教学评价不持续[2]。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科精准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呈现出一种数据可视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借助东港市教育系统局域网、研修平台及运用录播教室的自动录播技术,加之智慧教室互动黑板,把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过程实时共享呈现出来,为学科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可视化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精准教学。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利用学生答题生成的数据,了解其知识盲区,进行精准定位。课中,录播系统实时共享追踪课堂画面,智慧教室互动黑板即时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研修平台同时点评互动,实现高效互动,随时汇聚相关数据及信息,形成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开展个性化分层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智能性、精准性,而且突破了传统的“磨课+研讨”的教研方式的局限,逐渐构建起基于数据思维下的语文学科精准教学模式。一方面,授课过程中利用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师生教与学行为,利用研修平台及智慧黑板对课堂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汇成课堂教学分析报告;另一方面,对课堂教学分析报告进行细致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设计、完善教师教学行为、深入进行教学反思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大数据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基本流程
大数据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二是精准教学过程框架设计方案,三是精准教学评价与反馈方式。
(一)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
1.学生实际与教学需求分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利用学生答题生成的数据,了解其知识盲区,进行精准定位。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教学需求,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二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三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文本特点与教学目标分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家国情怀,领悟革命传统精神,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四年级时学生已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更进一步,不但要体会人物的感情,还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化[3]。本单元的习作要素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这是对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的回应,体现了“读写结合”的原则。《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课文。文本通过描述毛泽东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常人的情感与伟人的胸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本课的第一个核心目标是借助三封电报和一份批示,提取关键信息,借助情节导图,概括课文各部分的内容;第二个核心目标是创设任务情境,聚焦言行神态,运用联系资料等方法,了解毛主席作为父亲的内心世界和旷达无私的伟人胸怀,这也是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第三个核心目标是学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并尝试运用,这是本单元的习作要素[4]。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了以下四个维度: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文化自信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语言运用方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在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审美创造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结合革命传统体裁类文章的特点,设计了“勾连回顾,揭示任务主题”“学习活动一:历史背景我追溯”“学习活动二:课文内容我来说”“学习活动三:人物内心来追问”“学习活动四:英雄儿女我追忆”“学习活动五:致敬心中的英雄”的教学环节。
(二)教学过程的精准实施
1.关注课堂教学行为
实施语文精准教学的关键是关注课堂教学行为,经过前期的集体备课与磨课后,教师开始上课,上课时,录播系统实时共享追踪课堂画面,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采集,通过研修平台同时点评互动,随时汇聚相关数据及信息,形成课堂教学分析报告,寻找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联。课堂教学行为重点关注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占比,这些数据既帮助教师精准完善教学设计,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改进的有据可依。
比如:从教师教学行为来看,整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占比近二分之一,与学生举手14.52%、应答25.60%、巡视17.18%结合来看,本节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讲的多,学生自主学的少,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指导的也比较少。师生互动33.22%,课堂上的互动以师生的一问一答为主,教师的问题比较多、比较零碎,严格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再比如:从学生学习行为来看,学生听讲时间占比47.20%,结合课堂观察,发现教师是整堂课的主体,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牵引着学生,在灌输知识,学生的听讲时间与教师的讲授时间差不多,说明学生听讲的专注度还是比较好的。应答25.60%与师生互动33.22%有差距,结合课堂行为观察,就是教师的提问过多,这一点与上面的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2.关注学生积极导向
课堂教学中,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与表现情况。结合观看录播的课堂教学实录,发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第三个学习任务“人物内心我追问”时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表现情况也达到本节课的最好状态,说明整堂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落实单元语文阅读要素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这节课学生是在录播教室上的,课前老师反复强调这节课的重要性,所以学生本节课不论是参与度还是表现情况是要优于平常的。当教学进行到第四个学习任务“英雄儿女我追忆”和第五个学习任务“致敬心中的英雄”时,让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情况离散比较大,说明学生还是没有内化本节课的表达方法,学习效果是有待提高的。因此,建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贯穿全文,直指语文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二者相互融通,阅读是为习作服务,习作又反过来促进阅读;同时在读写结合环节,教师要有写前点拨,学生分享交流后,教师要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进而提高读写的实效性。
(三)教学评价的精准反馈
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实现教学评价的精准反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的分析,教师可以得到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指标,如阅读速度、理解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查看自己的学习数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大数据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成效明显
本文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教学实践。实践表明,基于对课前、课中、课后这些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以对教师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进行精准诊断、靶向指导,真正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教学思路,显著提高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得到了提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精神。
(一)构建语文精准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流程
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利用学生答题生成的数据,了解其知识盲区,进行精准定位,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在课中,精准教学过程框架设计方案,录播系统实时共享追踪课堂画面,智慧教室互动黑板即时测评学生学习效果,研修平台同时点评互动,实现高效互动,随时汇聚相关数据及信息,形成课堂教学分析报告,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后,开展个性化分层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二)助力语文教学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教学
通过对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教师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和策略。同时,大数据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推荐,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学习。
(三)促进语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教师的教学数据以及课堂互动数据等,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大数据下的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实践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的工作,能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为学生带来学习方面的丰富体验,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实现将“教、学、评”三个要素有机融合,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教学,协调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5]。
参考文献:
[1]杨丽娜,陈玲,张雪,等.基于TPACK框架的精准教研资源智能推荐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1(2):43-50.
[2]高艳.大数据思维下的语文学科精准教研实践——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11):20-24.
[3]陈娟.基于UbD理念的“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阅读,2022(ZD):4-7.
[4]卢红育.“致敬英雄”驱动品读 语言精神融通共生——五下《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3(7):50-52.
[5]谢颖,覃方确,葛伟.大数据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精准教学实践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7):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