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校园欺凌施暴者的心理机制分析与综合治理路径构建

作者

金哲 顾文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750021

引言

随着中职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跟复杂性变得日益明显,校园欺凌问题渐渐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现实教育环境里,因缺少系统性且深入的心理分析框架,致使对欺凌行为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深入剖析欺凌主体的心理机制,已然成为提升校园治理能力以及优化育人环境的关键课题。

一、中职校园欺凌施暴者形成的多维背景因素

1. 群体认同与角色归属的驱动

中职学生处在青少年朝着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尚未达到成熟状态,对于群体归属感有着强烈需求,在集体环境当中,个体大多时候借助确立自身于群体里的地位,以此来获取心理上的契合[1]。

2. 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与偏差

家庭作为人格塑造的首要场所,有部分中职学生,因为在家庭里长期欠缺情感方面的支持以及价值层面的引导,容易把攻击性行为当作表达自身情绪、获取他人关注或者确立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3. 社会文化与媒介环境的负面诱导

在信息极为开放的社会环境当中,有一部分中职学生受到了网络暴力、影视作品里暴力情节以及不良社交文化的作用,把“强者为王”“以暴制暴”等观念转变成了自身的行为准则,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让部分学生把欺凌行为看作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竞争方式,使得他们成为校园欺凌的实际主体。

二、中职校园欺凌施暴者的心理动因

1. 自我认同危机与心理补偿机制

中职学生普遍面临一定的社会偏见与自我价值感缺失,部分学生通过实施欺凌行为来弥补自身在学业、家庭或社会认同上的心理缺失。他们通过控制他人、获得群体关注等方式,试图在心理上确立自我价值,缓解因现实生活中失败感带来的焦虑与压抑。

2. 情绪调节能力薄弱与攻击性反应倾向

部分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训练,面对挫折、冲突或人际矛盾时,倾向于采取攻击性行为作为情绪宣泄的方式。这种缺乏理性控制的情绪反应机制,使其在面对人际压力时更易选择欺凌行为作为应对策略。

3. 社会认知偏差与道德判断弱化

在长期负面环境影响下,部分中职学生形成了扭曲的社会认知结构,将人际关系理解为权力控制关系,将欺凌行为视为一种“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同时其道德判断能力相对薄弱,对欺凌行为的后果缺乏清晰认知,甚至将施暴行为合理化,认为“强者理应支配弱者”。

三、中职校园欺凌的心理干预综合治理体系构建

1. 营造积极包容的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塑造学生心理认知、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营造积极、健康、包容的育人环境,从而在心理层面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2]。

学校可围绕“尊重、理解、包容”的核心理念,构建以心理健康为导向的校园文化体系。例如,通过设立“校园文明周”“心理健康月”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方式,营造友善互助的校园氛围。同时,可在校园公共区域布置以“防欺凌”为主题的宣传展板、心理标语和学生手绘作品,增强学生对欺凌行为的心理识别与道德判断能力。

2. 构建情境化德育课堂教育模式

德育课堂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通过科学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可以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防范能力。

在德育教育中,可将“校园欺凌与心理调适”纳入德育教学模块,结合中职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设计包含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内容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在课堂、班会中组织“欺凌情景再现”活动,让学生分角色体验施暴者、受害者与旁观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引导学生从心理层面理解欺凌行为带来的伤害与后果。此外,可引入心理专家讲座、法治教育视频等多元资源,提升学生对欺凌行为的心理识别与干预意识,使德育课堂成为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重要心理支撑平台。

3. 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心理干预手段,完善心理课程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可在中职思政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的情绪篇章中增设“情绪识别与表达”“冲突管理与沟通”等专题模块,帮助学生识别自身与他人的情绪状态,提升情绪调控能力。例如,教师可通过心理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情绪稳定性、攻击倾向性等心理筛查,并根据结果开展分层教学与个别辅导。同时,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情绪表达训练”“冲突调解演练”

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安全、信任的环境中学习如何处理人际矛盾,从而减少因情绪失控或沟通障碍引发的欺凌行为。这种系统化的心理课程设置,有助于从心理机制上干预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

4. 深化正确价值观行为养成

价值观的形成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认知体系,从而有效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性地引导学生树立尊重、平等、责任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思想政治课中设置“我身边的榜样”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强同理心与集体意识。同时,学校可组织“志愿服务”“同伴互助”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合作与关爱,强化其对社会规则和道德底线的认知。通过长期的价值引导与行为训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抵制欺凌行为,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

5. 建立防欺凌意识科学评估机制

构建系统化的校园欺凌预防机制,不仅需要积极地干预措施,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测评工具来精准把握学生的防欺凌意识水平与动态变化。目前对青少年防欺凌意识测评的问卷较为缺乏,编制并实施专门的《青少年防欺凌意识问卷》,是填补当前测评工具空白、实现预防工作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的关键环节,为评估现有措施成效、识别风险群体、优化干预策略提供坚实的实证基础。

结语

中职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机制具有多维性与动态性,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绪、认知与社会心理因素。理解这些心理动因,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欺凌行为本质的认识,也为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引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晴 . 校园暴力施暴者的心理机制及治理对策分析 [J]. 科教文汇 , 2022(20):33-38.

[2] 林丹 , 张磊 . 从校园霸凌现象看青少年价值观底线教育 [J]. 教育家 , 2024(2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