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布局
刘宏勋
湖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本文结合城乡融合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关系,从公共服务需求预测及单元式规划等不同角度,构建城乡融合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总结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与融合等措施,希望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下基本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融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我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乡融合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布局等全方位的覆盖和推进,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也是前提。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更符合居民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和设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持。
1城乡融合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作用关系
1.1公共服务设施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
1.1.1促进人口合理流动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减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流入,吸引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生活、工作或旅游,促进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优化城乡人口分布。
1.1.2推动经济协同发展
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村地区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吸引产业投资,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城乡产业协同互补[1]。同时,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城乡产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1.1.3缩小城乡差距
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环节,当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近水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时,在生活质量、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从而促进城乡在经济、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1.2城乡融合发展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作用
1.2.1提供建设动力
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强调城乡一体化,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种发展理念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政策支持,促使政府和社会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差距。
1.2.2引导资源配置
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对城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城乡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城乡发展的整体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布局能够得到更科学的规划和调整。
1.2.3促进设施升级
随着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高层次化,促使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升级,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和功能上也会不断提升,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城乡融合发展,如图1所示)。
2构建城乡融合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1公共服务需求预测
2.1.1人口相关因素分析
通过人口普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准确掌握城乡现有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信息,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趋势,预测未来不同时期的人口规模变化。同时研究城乡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人口流动规律,考虑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的集聚和扩散趋势,分析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
2.1.2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会逐渐增加,对医疗、养老等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也会有更高的要求。由于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会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所以不同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要求不同,会影响到居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2.1.3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和规划纲要,根据这些政策导向明确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为需求预测提供依据,同时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公共服务需求也会产生影响(城乡融合发展下的社会发展需求,如图2所示)。
2.2单元式规划
2.2.1确定设施配置标准
根据每个规划单元内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因素,预测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规模,并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公共服务的特殊需求,如儿童对游乐设施、老年人对康复设施的需求等,合理配置相应的设施[2]。结合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规划要求,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如果目标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那么在设施配置上要确保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达到相同的最低标准,如农村和城市的学校都应具备标准化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农村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具备与城市同等水平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此外,还要根据城乡特色和发展定位,适当增加一些特色公共服务设施,如在具有旅游资源的农村地区,增加旅游服务中心、游客休息区等设施。
2.2.2优化设施布局
在规划单元内,构建分级分类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打破城乡界限,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在城乡之间的共享和协同发展。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为单元式规划的实施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均衡发展的措施
3.1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3.1.1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要明确将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设立城乡融合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的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项目。在财政预算安排上,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占比,特别是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等民生领域倾斜,减少对一些非必要行政开支和低效项目的资金投入,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均衡发展[3]。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财政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投入的增长幅度与经济发展速度挂钩,如规定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增长速度应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确保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3.1.2完善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差别化的土地政策,优先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对于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在土地审批、土地使用性质调整等方面给予简化手续和优惠政策。对参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的企业和社会组织,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针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推出专门的贷款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给予较低的利率和较长的贷款期限。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提高其参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的积极性[4]。另外,制定吸引人才投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对到农村地区从事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生活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优惠待遇,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均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2创新管理模式
3.2.1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
管理部门要打破城乡二元规划体制,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城乡人口分布、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定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明确不同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规模,确保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涉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等多个部门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城乡之间公共服务管理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管理经验和资源的共享。
3.2.2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整合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实现城乡居民基本信息、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居民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和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平台数据进行精准决策和资源调配。对公共服务设施配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3.2.3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
相关部门要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明确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社会资本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5]。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捐赠激励机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资金、物资支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引导志愿者参与城乡公共服务活动,弥补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形式。
3.3促进资源共享与融合
3.3.1打破城乡资源流动壁垒
政府应牵头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资源调配管理机构,打破部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进行统一规划、调配和管理。根据城乡不同区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而农村供应不足的情况,并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消除制约城乡资源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此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土地保障。
3.3.2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相关部门要推动城乡学校之间建立结对帮扶机制,通过教师交流轮岗、远程教学、联合教研等方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城市优质学校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挂职,同时接收农村教师到本校跟岗学习,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城市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教学课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向农村学校开放,让农村学生能够同步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另外加强城乡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城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通过建立分馆、流动服务站、文化下乡等形式,将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送到农村。还要鼓励农村文化资源向城市输出,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农村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城市居民了解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3.3.3推动基础设施资源融合
相关部门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通联系,并加大对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的等级和通达深度,实现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无缝对接。同时优化城乡公共交通服务,开通城乡公交线路,增加公交班次,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方便城乡居民出行,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向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交通的互联互通。
4结语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布局至关重要,是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所有只有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才能够实现对基本公共服务与设施的改善,促使公共服务得到全覆盖,以此来推动城乡的共同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冬英.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数字时代公共服务理论[J].新余学院学报,2024,29(06):1-9.
[2]张皓博,赵二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城乡融合的逻辑与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4,33(21):30-33.
[3]刘同山,高跃婷.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重点问题与关键举措[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6):37-50.
[4]张世斌,杨肃昌,毛科俊.数字经济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基于274个城市的经验考察[J].经济问题探索,2024,(10):60-83.
[5]张菊梅.城乡融合发展视角下农民分化及政策建议[J].理论观察,2024,(07):79-86.
作者简介:刘宏勋(1994.05)男,汉族,湖南长沙,本科,工程师,从事城乡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