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合作机制下,工程测量技术“岗课赛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探索
田洪春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4
摘要:随着“金砖+”合作机制的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成员国间经贸合作的重要支柱。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统计,2022~2026年成员国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超过1.5万亿美元,其中人才供给质量直接影响跨境项目的实施效率。同时全球测绘技术正经历数字化变革,当前金砖国家在工程测量领域存在明显的标准壁垒,中国1+X证书、俄罗斯GOST认证等体系互认困难,导致技术人才跨境流动受阻。世界技能组织2023年报告显示,金砖国家测量类技能人才的平均跨国就业率仅为欧盟国家的1/3,人才流动的低效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合作的深度发展。在此背景下,探索“岗课赛证”四维协同的创新路径,关乎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更是服务金砖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金砖+合作;工程测量技术;岗课赛证;协同发展
引言
本研究首次将“岗课赛证”综合改革置于金砖+合作框架下进行系统性探索,其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了适应发展中国家技术教育特点的协同发展模型,突破了传统产教融合研究的国别局限。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建立金砖国家主导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打破西方技术认证垄断提供了可行路径。
一、理论框架构建
1.“岗课赛证”内涵解析
“岗课赛证”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其协同发展本质是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在工程测量领域,“岗”代表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实际岗位能力要求,涵盖地形测绘、工程放样、变形监测等典型工作任务,需结合国际测量师联合会能力标准及各国本土化需求构建动态岗位能力矩阵。“课”是支撑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其创新点在于融合国际测绘标准与新兴技术,形成模块化、多语言的教学资源包,满足金砖国家多样化教学场景。“赛”作为能力检验平台,通过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赛事,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竞赛任务,推动教学标准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证”则是能力认证的国际化突破,需建立基于区块链的跨境证书互认体系,打通俄罗斯GOST认证、印度NSQF等级证书与中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转换通道,形成覆盖测量员、技术工程师等职业全周期的资格框架。
2. 协同发展理论模型
工程测量技术的四维协同发展需构建“双循环驱动”理论模型,其内核是金砖+合作机制特有的政校企行四方联动架构。在宏观层面,依托金砖国家工商理事会职业教育工作组,形成政策牵引、行业指导、院校实施、企业反馈的协同闭环。微观层面则采用PDCA循环实现要素融合:计划阶段由跨国企业联盟制定测量岗位能力图谱,开发阶段由院校联合开发嵌入GNSS定位、BIM集成等前沿技术的课程模块,检验阶段通过世界技能大赛非洲赛区等国际赛事验证教学成效,改进阶段依据竞赛数据优化认证标准。该模型的创新性在于引入数字孪生技术作为协同载体,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记录学生全周期数据,最终形成标准-教学-竞赛-认证数据链驱动的自适应发展模式。
二、现存问题
1.资格认证标准不互通
当前金砖国家工程测量领域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存在显著的碎片化问题,各国标准差异导致技术人才跨境流动受阻。如我国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与俄罗斯的GOST认证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存在技术代差,前者侧重现代测绘技术,而后者仍以传统光学测量为主。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认证数据的孤岛效应,各国资格数据库未建立互信机制,企业难以验证外籍员工证书的真实性,导致金砖国家间的测量技术人才市场呈现“低流动性”特征。
2.竞赛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
现有工程测量类技能竞赛的题目设计未能充分反映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求,存在“重精度轻效率、重单项轻综合”的倾向。以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为例,其测量赛项仍以静态导线测量、水准测量等传统项目为主,而跨境工程中亟须的BIM协同放样、无人机集群测绘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占比不足。竞赛评分标准过度关注操作规范性,却忽视企业对测量数据实时处理、多工种协作等软技能的要求。
三、“金砖+”合作机制下,工程测量技术“岗课赛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设计
1.标准协同路径
推动金砖国家工程测量技术标准的协同化,需构建多层次互认框架,以国际测绘标准为基准,融合各国本土化需求。核心在于成立“金砖+工程测量标准委员会”,由成员国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共同参与,制定《金砖国家工程测量职业能力单元库》,明确地形测绘、GNSS定位、三维激光扫描等核心技能的等级划分。该标准库应动态对接ISO 19100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同时预留国别化适配空间。此外要依托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设立“标准协同基金”,资助成员国院校联合开发基于国际测绘工作者联合会的跨境认证考题库,考核内容既要覆盖通用能力,又要兼顾区域特色项目需求,最终形成“基础通用+行业定制”的柔性标准体系。
2.课程开发路径
课程体系的重构需以金砖国家基础设施项目为真实载体,采用“模块化+双语化”的开发策略。重点建设“金砖工程测量课程资源云平台”,将中国企业参与的莫桑比克跨海大桥、印度孟买地铁等典型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包含技术规范、设备操作、数据处理三个维度。课程设计需嵌入前沿技术应用场景,例如在“无人机测绘”模块中,同步讲解中国北斗、印度IRNSS等不同卫星系统的数据融合算法。教学实施采用“双导师制”,由本国教师负责基础理论,跨国企业工程师通过远程协作平台指导实操。
3.竞赛转化路径
竞赛体系的升级关键在于建立“项目反哺”机制,使赛事内容直接来源于金砖合作在建工程。评分标准要突破传统精度竞赛模式,增设“多文化团队协作分”和“技术创新应用分”。竞赛成果应反向输入教学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获奖选手的操作轨迹,生成“最佳实践案例库”供院校教学调用。更具突破性的设计是引入“跨境混合赛制”,巴西参赛队使用中国北斗接收器完成亚马逊雨林测绘任务,中国队员则操作印度研制的低成本测量机器人解决贫民窟地形建模问题,通过设备互换强制推动技术标准互认。赛事组织方需与企业签订“人才直通车”协议,获奖选手可直接进入金砖国家重点项目人才储备库,实现“赛岗直通”。
4.认证创新路径
认证体系的革新需依托数字技术破解跨境互认难题。首要任务是建设“金砖测量师区块链认证平台”,将各国证书数据上链存证,支持企业通过智能合约一键验证应聘者资质,例如南非雇主可实时查询印度申请者的NSQF等级证书真伪及中国1+X增项证书详情。在认证内容上,推行“微证书堆叠模式”,允许技术人员通过完成特定跨国项目积累微学分,凑足一定数量即可兑换金砖国家联合认证的高级测量师文凭。激励持续学习,设计“证书有效期动态延展机制”,持证者每年需在云平台完成至少一项金砖国家最新技术课程,方可激活证书延续功能。最终形成“学习-实践-认证-升级”的闭环能力发展生态,使工程测量人才在金砖+框架下实现真正的无障碍流动。
结语
当前,随着区域合作深化,跨境工程项目对标准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为“岗课赛证”四维协同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新技术不断渗透,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与认证或将迎来更彻底的范式变革,而金砖机制下的先行探索,可能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教育合作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模板。
参考文献:
[1]邢欢,王婷,常晓贇.基于产教协同的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23(2):82-84.
[2]徐英集.测绘工程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J].信息产业报道,2022(7):2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岗课赛证”协同发展与社会服务策略》(项目编号:2024J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