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对项目进度与成本的影响研究
郭凯
中铁十一局集团
摘要:建筑施工现场涉及多个参与方,如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对项目进度与成本的影响。通过分析协同管理机制的内涵、特点,发现其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决策效率。在项目进度方面,良好的协同管理可避免工序衔接不畅、减少返工等情况,从而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在成本控制上,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浪费和开支。研究表明,构建有效的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对建筑项目的成功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施工;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项目进度;项目成本
一、建筑施工现场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概述
1. 多参与方的构成与角色
在建筑施工现场,多参与方包含众多主体。业主作为项目的发起者和投资方,对项目的整体目标、功能需求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设计单位负责项目的设计工作,从建筑的外观、结构到内部功能布局等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单位则承担着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实际建筑的重任,需要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施工建设。监理单位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还有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商等参与方,他们为施工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设备。各个参与方在项目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之间的协同合作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
2. 协同管理机制的内涵
协同管理机制是一种旨在整合多参与方资源、协调各方行动的管理模式。它强调信息共享、沟通顺畅和目标一致。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各方可以及时获取项目的相关信息,如进度信息、质量信息、成本信息等。在沟通方面,定期的会议、即时通讯工具等被广泛应用,以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协同管理机制要求各方以项目的整体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仅仅关注自身利益。例如,施工单位不能为了赶工期而忽视质量,设计单位也不能只追求设计的独特性而不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成本。
3. 协同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协同管理机制对于建筑施工现场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参与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容易导致误解和决策失误。而协同管理机制下,信息的及时共享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协同管理机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各方可以根据项目的整体需求,合理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协同管理机制有利于提升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中的各种风险和问题[1]。
二、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1. 工序衔接与进度推进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工序的衔接非常关键。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协调不同工序之间的衔接。例如,设计单位在设计阶段就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考虑施工的可行性和顺序,避免出现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频繁修改的情况。施工单位内部不同工种之间也可以通过协同管理机制更好地协调工作顺序。比如,在主体结构施工时,钢筋工、模板工和混凝土工之间的工序配合,如果协同管理得当,可以大大缩短每个楼层的施工时间,从而确保项目整体进度的推进。
2. 减少返工与进度保障
返工是影响项目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多参与方之间缺乏协同,可能会出现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材料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情况,从而导致返工。协同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监督,可以有效地减少返工现象。例如,监理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施工单位整改;材料供应商提供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并提供相应的质量证明文件,施工单位在材料进场时进行严格的检验,这样可以避免因材料问题导致的返工[2]。
3. 决策效率与进度优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出各种决策。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当遇到问题时,各方可以迅速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快速做出决策。例如,在遇到地质条件变化需要变更基础设计时,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可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而不是像传统模式下需要层层汇报、审批,从而节省了时间,优化了项目进度。
三、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1. 资源优化与成本节约
协同管理机制不仅有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显著提升项目整体效率并节约成本。各方通过紧密协作,可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度与需求,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例如,施工单位依据设计单位提供的详细施工图纸,能够精确计算所需材料的数量与规格,从而避免过度采购或库存积压。设备租赁商则可基于施工单位的设备使用计划,灵活调整租赁周期,最大限度减少设备闲置时间,降低不必要的租赁开支。同时,协同管理还能优化人力资源调配,确保关键岗位人员到位,避免因人员冗余或不足导致的工作延误。此外,信息共享平台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沟通效率,减少了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资源浪费,使项目各环节更加高效、透明,最终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与利益的最大化。
2. 质量控制与成本降低
良好的质量控制与成本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协同管理机制下,各方共同关注项目的质量。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加强质量监督,材料供应商提供高质量的材料。此外,通过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全过程质量管理,可以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减少潜在隐患。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维修等额外成本,还能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例如,高质量的防水工程可以减少后期渗漏维修的成本,严格的结构施工质量控制可以避免因结构安全问题带来的巨大损失,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3]。
3. 风险管理与成本控制
建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自然风险等。这些风险可能直接影响项目的进度、质量与成本控制。因此,建立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是实现高效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这一机制,各方可以共同识别潜在风险因素,并制定科学的风险应对方案。例如,在面对市场材料价格波动时,业主可联合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或引入价格调整条款,以减少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冲击。针对技术风险,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可通过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论证工作,确保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因技术缺陷引发的成本超支。此外,在自然风险方面,建设团队可结合历史数据和专业评估,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降低不可抗力事件带来的损失。通过多方协作与资源共享,不仅能够提高风险防控能力,还能有效促进项目目标的顺利达成。
结语:
建筑施工现场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对项目的进度和成本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建筑项目管理中,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涉及的参与方也越来越多。传统的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项目管理的需求。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信息共享、提高沟通效率等方式,在项目进度方面能够确保工序的顺利衔接、减少返工、提高决策效率,从而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在项目成本方面,能够实现资源优化、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从而降低成本。然而,要构建有效的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并非易事,需要各方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协同管理机制的优势,实现建筑项目的进度、成本和质量等多项目标的优化。未来,随着建筑技术和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多参与方协同管理机制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建筑项目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吕杭军.施工进度管理对建筑工程整体效益的影响研究[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2025.
[2]郭鹏飞.基于三维重建技术与BIM协同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研究[D].重庆市:重庆大学,2022.
[3]李治涌.施工进度管理对高层建筑项目工期延误的控制措施研究[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5(1)[202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