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江安竹簧工艺的美学特征探析

作者

舒玉欢 雷苏丹 刘丁豪 罗盈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安竹簧工艺不仅是地方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美学文化基因。

一、江安竹簧工艺七大形态概述

七大形态构成江安竹簧工艺丰富产品体系,涵盖实用器物到艺术藏品,或展材质天然之美、或现手工技艺之精。

江安竹簧工艺是江安竹工艺的核心,以楠竹加工成薄如蝉翼的竹片,经雕刻、镶嵌、打磨后呈象牙黄色泽,风格精巧雅致,多用于文房器物与首饰盒装饰。

竹筷严选优质无瑕疵竹材,经精确成型与反复手工打磨,质感光滑温润,尽显日常器物细节追求。

竹筒工艺是因材施艺,利用竹节天然形态,或留原生纹理、或施镂空浮雕,制成笔筒、茶具等雅致器物。

竹根雕借竹根盘错天然姿态创作,以刀代笔、依形赋意,艺术表现力强且“变废为宝”。

江安竹编手法精细,将竹材处理成均匀竹丝或竹篾,以提、插、穿、绞等技法编织出稳固且富韵律美的图样。

竹装修用经防腐防裂处理的竹材,用于建筑与室内装饰,营造质朴典雅自然空间。

竹家具依竹材特性设计,以榫卯等传统结构连接,兼具稳固与舒适,表面经打磨、上漆或烙画,显东方家居自然意趣。

二、江安竹簧工艺美学特征

中华美学讲究中和之美,因材施艺谓之“天”,因艺而精谓之“人”,“中和之美”恰好是此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江安竹簧在此种创作理念的有机统一与平衡下,焕发出独特而悠远的魅力。

1、形态美

江安竹簧在设计造型时,既顺应竹材特性保留自然质感,又以高超工艺赋予器物清晰轮廓,使竹簧在人工造型与自然形态的平衡中呈现出独特的精致美与秩序美。

曾有学者指出,以由简而繁、转粗为细为主要内涵的“精致化”概念是古典人类审美创造活动的普遍规律 [1]。以竹根雕作品《渔翁》为例,选材优选根部结节、弯曲自然的材料,为后续造型奠定基础;备材时花费大量精力灭菌去虫;创作时讲究技艺与审美的深度融合。雕刻讲究平刀铲廓、圆刀旋形、尖刀点细,精细刀法使造型细腻精妙,匠人凭借其独特审美敏感,将竹根天然弯曲弧度与渔翁垂钓姿态呼应、将多样的自然肌理如竹节纹理打磨成蓑衣、枝丫刻作鱼竿等,与主题形成造型上的统一,最终在意境上构成和谐感;造型完成后打磨、上漆两至三次形成光亮、耐磨的保护层,实现作品落地。江安竹簧这种在形态创作上不掺杂任何机器工艺,匠人亲手执刀在一刻一画中塑造的精致美感,体现出在艺术上的绝对追求,也给观者带来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立体的竹簧工艺作品拥有条理性、规范性与简约性的秩序美感。以竹编为例,其具有平直、婉转、交叉等多样线条形态。其中,具有厚重感的密编与呈连续波浪状的绞丝编相互配合,产生的流动感形成视觉节奏变化,带来刚柔并济的审美感受。竹编过程中要求遵循既定的手法与规则,确保作品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整体结构之美,颇有“在规矩中见方圆”的味道。

2、色彩美

江安竹簧的美不仅在于精致的造型,还体现在灵动的色彩搭配上。好的色彩运用方式既能提高艺术品的表现力,也能承载作品的情感度 [2]。而江安竹簧的色彩美本就在自然属性和人文创造的那份平衡中产生。

竹材本色是这门工艺最质朴的美。经过精细处理的江安竹簧,透出像暖玉一样温润柔和的象牙黄。从色彩心理学角度看,这种暖黄色调属于低饱和度柔和色,能引发观者温暖、亲切的感受,也遵循了自然材质天然的色彩美,具有返璞归真的东方美学意境。而色彩讲究搭配,竹材的自然色调过于单一,一定程度限制了竹簧工艺的可塑性,因此便有了工艺创新为竹材注入更多色彩。烟熏皮雕竹筒技法讲究“随烟就势、因纹变色”,利用竹材不同部位的密度差异与受热程度将竹筒进行熏制,让表面形成从浅咖到深褐的渐变,使色彩在竹筒表面凸起的纹样处偏浅、凹陷的纹路间偏深,如同天然形成的色彩浮雕。此种强调“烟熏痕迹即美感”的理念,不仅让作品色彩不再单调,还使得色彩关系之间更加统一、柔和,具有宁静、协调的视觉效果,营造出温馨、优雅的氛围。

3、文化美

江安竹簧的文化价值,在对多元文化的挖掘与呈现中自然生发,既扎根地域土壤,又浸润民俗温度,形成独属于江安人民的情感符号。

一是地域与民俗的交融之美。地域文化是江安竹簧的核心底色。蜀地自然风光是手艺人的灵感源泉,峨眉山的雄伟、青城山的清幽,经竹簧雕刻浓缩成立体画卷;川剧变脸艺术等地域符号,也“活”在器物上,让竹簧成为蜀地文化认同的象征。同时它深植民俗情感,“龙凤呈祥”纹样藏着婚姻美满的祝福,“如意纹”将顺遂心愿化为可见符号,“福禄寿”竹根雕具象化百姓对长寿富贵的期盼,让民俗意涵融入生活。江安竹簧传递的不仅是江安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更有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

二是文人精神的浸润之美。文人文化为江安竹簧注入雅致气韵。匠人们以竹簧制作笔筒、臂搁等文房器物,表面刻诗词题咏,文字与竹纹相映,兼具实用与文化韵味;题材上偏爱“梅兰竹菊”四君子,既暗合文人清高品格,又与竹本身的文化属性呼应;山水题材更以刀为笔,勾勒亭台楼阁、远山近水,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让竹簧成为承载文人精神追求的艺术载体。

三、江安竹簧工艺美学特征的成因分析

1、自然因素——“天”

因材施艺的核心在“材”,江安竹簧的精致感,根基是优质楠竹。这一特殊材质依赖江安独特自然环境,当地气候温润、雨量充沛,以低山丘陵为主且兼有河谷平坝的地形,既为竹子生长提供充足坡地与排水条件,又借长江沿岸平坝保障水分供给,成为盛产竹子的重要基础 [3]。被誉为“竹象牙”的楠竹,加工后呈黄橙莹润、晶亮如玉的质感,带淡雅象牙色泽,且材质细腻、纹理清晰、韧性极佳,为竹簧工艺提供兼具可塑性与美感的优质载体。

2、人文因素——“人”

江安竹簧强调因“艺”而精,技艺落地是竹簧美学的关键,既需匠人娴熟运用刀法、精准把控竹材特性,更依赖高级审美意趣来设计器物轮廓与空间布局,方能呈现立体视觉效果与独特形态美。这份审美源于江安人的生活底色,千百年依竹而居、靠竹生存的经历,让他们既秉持物尽其用的务实精神,既从竹中品自然之美,又将民俗祈愿与文人雅致融入创作。这份务实与细腻交织的特质,让竹簧手艺兼具技法精度与生活温度,最终造就独特地域符号。

四、结语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国家级非遗“江安竹簧”的保护,更应注重对其美学基因和文化精神的理解与传承,一方面利于非遗之美融入大众美育,唤醒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可借助数字传播将江安竹簧文化内涵推向世界,实现从技艺传承走向文化再生。所谓天人合一的中和之美,离不开天时地利的自然馈赠与匠心独运的人文积淀,更离不开对时代浪潮的把握与初心的坚守,这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 薛富兴 . 精致化 : 一个古典美学标志性范畴 [J]. 中国文学批评 ,2019,(03):72-83.

[2] 杜小芳 . 艺术设计中色彩的价值及运用策略探究 [J]. 西部皮革 ,2019,41(21):92+94.

[3] 熊姝 . 江安竹簧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D].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

作者简介

舒玉欢,雷苏丹,刘丁豪,2023 级本科生;

罗盈,教师。

项目来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项目名称:竹韵江安,传奇再现——非遗“江安竹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项目编号:X20251062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