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叶喜琴 张扬城
顺昌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福建省顺昌县 353200 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 福建省南平市 353002
水稻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稳定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耕地资源刚性约束增强,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水稻生产面临由“增产导向”向“优质、高效、绿色”多目标并重的系统转型。
1、顺昌县水稻种植现状与提升潜力分析
1.1 生产基础与成效
顺昌县地处闽西北中低山丘陵区,属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 1400-1900mm,光照时数 1700 小时以上,温光水条件适宜水稻栽培。在粮食安全战略框架下,当地持续巩固农业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稻作生产良性发展格局。主导品种以甬优系列为主,清优308 作为早稻主导品种之一,构成当前品种布局的主体结构。在洋口镇核心示范片,清优 308 实现实测产量 572.1 公斤 / 亩,较对照增幅达 23.1%,展现出良好的耐逆性与稳产性,虽地区早稻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但其在籼粳杂交稻育种技术迭代中的潜力突出,为后续品种改良提供了重要的表型数据支撑。
1.2 关键制约因素
顺昌县水稻产业虽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水稻生产体系构建仍面临多重制约,资源禀赋、气候特征与技术应用构成主要限制框架。
1.2.1 土壤条件限制明显
县域内冷浸田广泛分布于水稻种植区,约占低产田总面积 75% ,这类特殊土壤呈现低温性、高湿度、养分贫瘠等显著特征;早季与雨季集中阶段水温滞后现象尤为突出,直接削弱根系生理活性,延缓幼苗发育进程,最终导致分蘖质量下降与产量波动。
1.2.2 技术推广仍有瓶颈
当前,全县水稻机插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机械化栽培体系。一方面,丘陵地形制约了农机作业条件,另一方面,农机农艺融合程度不足,影响了机械化水平提升的速度。
2、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方向与技术路径
2.1 育种目标
顺昌县作为福建省优质稻米主产区,当前正积极推进“顺昌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水稻品种亟需实现品质与产能的协同优化。结合顺昌县区域资源禀赋和生态特征,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选育应聚焦于产量提升、品质升级、抗逆强化、生态适应四大核心方向,具体目标如下:
2.1.1 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
顺昌县水稻种植面积约 10.4 万亩,以中晚稻为主(早稻仅 1000-4000亩),现有主栽品种甬优系列占 50% 、中浙优系列 20% 、两优系列 30% 。新品种选育需基于主流品种优化,聚焦两大目标:
产量提升:较现有品种增产 5%-10% ,中等肥力下稳定亩产 550 公斤,具备600 公斤突破潜力,适配高标准农田规模化生产需求;
品质升级:选育富硒含量高、米粒透亮、香味浓郁、适口性优的中晚籼稻,强化 " 顺昌大米 " 品牌 " 观感佳、口感好、营养足 " 特质,推动粮油产业特色化发展。
2.1.2 抗逆性与生态适应性协同优化
顺昌县存在高比例冷浸田、低日照时数及高湿气候等生态特点,新品种选育需强化抗逆性与区域生态适应性协同提升。首要方向是构建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的广谱抗性,高湿高温或低温寡照环境下仍需保持稳定抗病表现。需提升冷浸田适应性,低温出苗能力、耐湿涝特性与早期根系活力等性状需同步改良。光周期适应性需匹配短日照环境,生育期调控应契合本地气候节律,确保光温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产量稳定[1]。
2.2 关键技术体系
2.2.1 理想株型设计育种
育种目标由 " 增产 " 升级为产量 - 效率协同提升。株型育种发展为提升光合效能与资源利用的核心路径。顺昌县多山丘陵地貌配合有限日照条件构成特殊生态基底。" 小叶大穗、高粒叶比 " 株型经系统筛选,群体透光性优化、叶片光合潜力释放,群体结实率与灌浆效率同步提升 [2]。
2.2.2 种质资源创新与远缘杂交
优异育种成果的根基在于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顺昌县水稻育种亟待扩大种质遗传多样性,建立覆盖产量、品质及抗逆性的综合种质库。此外,还可强化籼粳亚种间杂交,拓宽遗传变异谱系;突破亚种界限,形成新型杂交优势。
3、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构建
3.1 精准定量栽培技术
3.1.1 肥水管理科学化与差异化
肥料施用以精准定量为核心,推进氮肥用量优化,根据目标产量与土壤供氮能力差值测算施氮量,减少过量施肥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风险。水分调控实行 " 苗期浅湿控苗、分蘖期间歇晒田、孕穗期深水保穗 " 分阶
段灌溉策略,有助于根系下扎、促进分蘖整齐,有效缓解冷浸田低温胁迫。研究显示:该模式保障产量的同时节约灌溉水量,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3]
3.1.2 机械化与智能技术融合应用
顺昌县针对劳动力短缺与丘陵地形制约,构建 " 机械化 + 智能化 " 技术体系推动水稻产业转型。2024 年建成 16 个优质稻百亩示范田(总面积1895 亩),集成绿色轻简栽培模式:建立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直播再生稻种植,实现机械播种、耕作、收割全程机械化,每个示范单元配置 5 个以上主栽品种。溪兰村省级核心示范区集中展示福建省 51 个水稻品系(含 28个国家级、23 个县级优质种质),打造农技培训示范平台。
3.2“三控”施肥技术体系
作为精准栽培模式," 三控施肥 " 整合肥效调控、群体优化及生态防控多维策略,其理论根基源自水稻生理特性与田间动态管理学说。基于土壤检测与作物需求匹配实施氮肥精准调控,田间实践显示该模式使氮肥用量下降%,产量指标保持稳定,面源污染压力显著缓解;群体管理环节融合密植参数优化、分蘖期干预及节水灌溉技术,遏制无效分蘖造成的养分损耗,促使穗粒形成效率提升至;植株营养配比调整同步改变冠层微环境,构建不利于病虫滋生的群体结构,病虫害发生率降低,为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技术创造实施条件。
3.3 冬种紫云英绿肥还田技术
冬季闲置农田的开发利用,成为耕地质量提升与可持续经营的关键路径。顺昌县近年重点发展冬季紫云英种植体系,春季翻压还田后,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优化团粒结构形成机制,同步增强水土保持与养分固持功能。该豆科植物根瘤固氮效能显著,单位面积固氮量达 3~5 公斤 / 亩,直接降低化学氮肥需求,实现农业投入品减量目标。持续实施该技术,冷浸田通透性明显改善,微生物群落活性与养分库容同步提升,其对绿色循环农业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结束语:综上,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需立足区域生态特征,系统推进品种改良与技术集成协同创新。研究表明,通过明确“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性”四维育种目标,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技术、理想株型优化与远缘杂交种质创新,可显著加快优质品种创制进程。与此同时,配套推广精准肥水调控、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及绿肥轮作等关键栽培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水稻生产效率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桂玲 , 马文东 , 陆文静 , 等 . 水稻新品种龙粳 4311 的选育 [J].北方水稻 ,2023,53(3):41-43.
[2] 李鹏 . 恶苗病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 [J]. 北方水稻 ,2023,53(1):31-34.
[3] 王镇 . 水稻新品种东研稻 20 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J]. 北方水稻 ,2023,53(4):47-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