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数据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

陈沫

黄山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

摘要: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以大数据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为切入点,探讨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通过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开发智能化学习支持系统、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策略,可实现教学资源个性化推送、学习行为动态分析以及教学效果科学评估。案例分析表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与实践能力,为高等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撑。

关键字:大数据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一、引言

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长期面临教学内容抽象、学生参与度低、因材施教难等痛点。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分析和应用教学全流程数据,为破解传统教学模式困境提供了技术支撑。教育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指南》明确指出,需推动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探索大数据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对实现教育公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技术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

(一)教学决策的科学化

1. 学情动态感知:通过LMS(学习管理系统)采集学生预习时长、习题错误率、互动频次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学习者画像。

2. 教学策略优化:基于聚类分析发现学生群体知识盲区,例如某班级在“多元函数微分法”章节的平均错误率高达42%,需针对性设计强化训练模块。

(二)学习过程的个性化

1. 资源智能适配:利用协同过滤算法推荐差异化学习资源,如为数学建模竞赛学生推送历年赛题解析,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微积分动画演示。

2. 路径动态调整:通过A/B测试验证不同教学方案效果,例如对比“先理论后案例”与“案例导入式”教学的数据反馈,选择最优实施路径。

(三)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1. 多源数据融合:整合课堂签到、在线测试、编程实践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综合能力评价模型。

2. 能力发展追踪: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监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成长轨迹,识别关键能力跃迁点。

三、大数据驱动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创新路径

(一)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重构

基于专业需求分析:通过爬取招聘网站数据,提取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对数学能力的核心要求(如傅里叶变换、矩阵运算等),动态调整课程重点。

建立知识关联图谱: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教材内容,构建“极限-导数-积分”等核心概念间的语义网络,支持跨章节知识串联教学。

2. 教学方法创新

智能诊断式教学: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错题归因系统,例如将“曲线积分计算错误”自动关联至“参数方程理解偏差”或“坐标系转换疏漏”,生成个性化纠错方案。

虚拟协作学习:借助大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学生在线协作完成复杂数学建模任务,系统实时追踪贡献度并生成团队能力矩阵。

(二)智能化学习支持系统构建

1. 自适应学习平台

动态难度调节:根据学生答题正确率、响应时间等参数,自动调整习题难度系数(如将洛必达法则练习题从基础型逐步升级至含参变量高阶型)。

沉浸式学习场景:结合VR技术创建三维微积分实验室,学生可通过手势操作观察曲面切平面动态变化过程。

2. 教学资源智能生成

AI辅助备课系统:输入教学目标关键词(如“梯度场物理意义”),自动生成包含MATLAB仿真案例、3D可视化演示的教案框架。

自动化习题库建设:基于GAN(生成对抗网络)技术批量生成差异化练习题,确保题型覆盖度与知识点分布均衡。

(三)全过程动态评价体系

1. 多模态数据采集

课堂行为分析:通过智能感知设备记录学生抬头率、笔记速度、小组讨论参与度等非结构化数据。

情感计算应用:采用面部表情识别技术分析学生在学习偏微分方程时的专注度与焦虑水平。

2.能力成长评估模型

构建数学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包括抽象思维(权重30%)、逻辑推理(25%)、建模能力(25%)、计算实践(20%)四个维度。

应用随机森林算法预测学习风险:提前3周识别挂科概率超60%的学生群体,触发预警干预机制。

四、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一)某“双一流”高校的智能化教学实践

1. 系统架构

数据层:整合Moodle平台学习数据、Matlab编程作业数据、课堂互动数据等12类数据源。   应用层:开发“知识漏洞检测”“学习路径规划”“教学效果预测”三大核心模块。

2. 实施效果

学生层面:实验班在“重积分应用”单元测试优秀率提升28%,数学建模竞赛参与度从15%增至47%。

教师层面:备课效率提高40%,学情分析耗时从每周8小时缩减至2小时。

(二)基于大数据的分层教学改革

1. 实践方案

通过K-means聚类将学生分为“创新探索型”“稳步提升型”“基础强化型”三类群体。

设计差异化教学包:为创新组提供拓扑学拓展资料,为基础组开发积分计算训练小程序。

2. 对比分析

改革后期末考试成绩离散系数从0.32降至0.18,证明个性化教学有效缩小了学生差距。

问卷调查显示,89%的学生认为“个性化学习资源显著提升了学习兴趣”。

五、挑战与对策

(一)关键挑战

1. 数据隐私与伦理风险:学习行为数据的采集边界与使用规范尚未明确。

2. 技术应用能力断层:56%的数学教师缺乏基本的数据分析技能(2023年高校教师数字化素养调研数据)。

3. 基础设施不均衡:西部院校在服务器算力、数据存储资源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二)应对策略

1. 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建立符合GDPR标准的教学数据管理规范,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2. 加强师资数字素养培训:将Python数据分析、教育数据可视化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模块。

3. 推动资源共建共享:依托“慕课西部行计划”构建跨区域教学大数据联盟。

六、结论与展望

大数据技术正在重塑高等数学教育的生态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据智能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统一。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1. 深度融入AI技术:开发具备认知诊断功能的智能导学系统。

2. 拓展跨学科应用场景:构建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的协同教学数据平台。

3. 关注伦理维度: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教育大数据应用伦理框架。

唯有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教育规律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符合数字时代要求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 教育大数据:走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7).

[2] MOOC平台. 高等数学学习行为分析报告,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