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积木游戏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

作者

龚赵昕

淮北理工学院教育学院 淮北 235047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4-5 岁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空间认知能力需通过”动作内化”逐步发展。”桥梁建构”作为中班积木游戏的典型主题,要求幼儿在搭建中处理”桥面与桥墩的支撑关系””左右结构的对称性””桥身长度与承重的匹配”等空间问题,是幼儿将抽象空间概念转化为具象操作的理想载体。

当前,部分幼儿园的积木主题活动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更关注幼儿是否搭出”像桥梁”的作品,却忽视搭建过程中幼儿对空间关系的探索。《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要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体验事物的空间关系”,因此,以”桥梁建构”活动为切入点,探究积木游戏对空间认知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细化”主题性积木活动与空间认知发展”的关联研究,为”游戏促进认知发展”理论提供具体案例支撑,揭示幼儿在真实活动情境中空间认知的发展机制。

2. 实践意义:提炼”桥梁建构”活动中培养空间认知的可操作策略,帮助教师把握主题性积木活动的指导要点,提升游戏的教育价值。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 中班”桥梁建构”积木活动:指 4-5 岁幼儿使用积木(含长方体、圆柱体、拱形等材料),围绕”搭建能稳定站立的桥”这一目标开展的建构活动,包含”自由尝试””模仿范例””创意改造”三个阶段。

2. 空间认知能力:本文聚焦三个维度——空间知觉(对桥身”长短””高低”等物理属性的感知)、空间想象(在脑中预设桥梁结构的能力)、空间推理(推断”桥墩数量与桥身承重关系”的逻辑思维)。

(二)理论基础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幼儿通过”同化 - 顺应”机制理解空间关系,”桥梁建构”中”桥塌了 - 调整桥墩 - 再尝试”的过程,正是幼儿顺应空间规律、重构认知的体现。

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活动中提出”怎样让桥更稳”的问题,或提供”拱形积木”等材料支持,能作为”支架”帮助幼儿突破当前认知水平,实现空间能力的进阶。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3 所幼儿园的4 个中班共80 名幼儿(男43 名,女37 名,年龄4.2-5.1岁),均有基础积木操作经验但未系统参与过”桥梁建构”活动。研究周期为 8周,每周开展1 次”桥梁建构”活动,每次40 分钟。

(二)研究方法

1. 自然观察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操作行为,重点关注”如何摆放桥墩””怎样调整桥身”等与空间认知相关的表现,累计观察 32 次,形成 48 份观察记录。

2. 作品分析法:收集幼儿不同阶段的桥梁作品(如初期的”单桥墩桥”、中期的”对称桥”、后期的”拱形桥”),分析作品中体现的空间结构变化,共收集有效作品320 件。

3. 访谈法:对 8 名中班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其在”桥梁建构”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及对幼儿空间表现的观察,整理访谈文本5.6 万字。

四、”桥梁建构”活动中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表现与发展

(一)空间认知能力的阶段性表现

1. 初始阶段(1-2 周):空间知觉的直观体验

幼儿多采用”单块长积木当桥身,随意放 1-2 个桥墩”的方式,常因”桥墩位置偏离中心”导致桥身倾斜。此阶段幼儿对”平衡””对称”等空间关系的感知仍停留在直观动作层面,如尝试用手按住下垂的桥身,却未意识到”桥墩需对称分布”。

2. 发展阶段(3-5 周):空间想象的初步形成

随着操作深入,幼儿开始在搭建前预设结构。部分幼儿会模仿现实中见过的桥,先摆放对称的桥墩再架桥身,或明确说出”我要做两边都有桥墩的桥”,体现出对空间布局的初步想象,但对”桥墩间距与桥身长度的匹配”仍把握不准。

3. 提升阶段(6-8 周):空间推理的萌芽

幼儿能根据”桥塌了”的原因调整策略,展现简单的空间推理。如发现”短桥身比长桥身稳”,或在桥身中间加桥墩解决”下垂问题”,表明已能将操作经验转化为对”长度与承重关系”的推理,部分幼儿还会尝试用拱形积木等新材料优化结构。

(二)”桥梁建构”促进空间认知的具体机制

1. 问题驱动:”桥为什么会塌”的核心问题推动幼儿探索”桥墩数量””间距””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如对比”2 个桥墩”与”3 个桥墩”的差异,理解”多点支撑分散重量”的规律。

2. 材料互动:不同形状积木(如拱形、三角形)为探索提供多样素材,幼儿通过使用发现”拱形不用多桥墩也能稳”,拓展对空间结构的认知。

3. 同伴合作:合作中使用”左边””中间””再高一点”等空间词汇沟通,如”你把桥墩放中间,我放右边”,迫使幼儿将内部认知转化为语言,巩固空间关系理解。

五、利用”桥梁建构”活动促进空间认知的实践策略

(一)分阶段投放材料,匹配认知发展需求

1. 初始阶段提供基础形状(长方体、圆柱体),聚焦”桥墩与桥身的支撑关系”;

2. 发展阶段加入拱形、三角形积木,引导探索”不同形状的承重差异”;

3. 提升阶段提供”小桥图纸”(标注桥墩位置、桥身长度),强化空间规划能力。

(二)基于观察的精准指导,避免过度干预

当幼儿因”桥墩不对称”导致桥塌时,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提问:”你看看桥的两边一样吗?怎样让它们变得一样?”引导自主发现规律;当幼儿搭建顺利时,追加挑战:”能不能让桥下面的空间更大,让玩具车开过去?”推动空间想象拓展。

(三)创设”桥梁展览馆”,强化经验反思

将幼儿不同阶段的作品拍照展示,引导回顾:”你第一次搭的桥和现在的桥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现在的桥更稳?”帮助梳理空间认知经验,实现从”做”到”懂”的提升

六、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园中班”桥梁建构”积木活动的观察与分析,揭示了主题性积木游戏与幼儿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密切关联。研究发现,4-5 岁幼儿的空间认知在”桥梁建构”中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从初始阶段对空间关系的混沌感知,到通过模仿形成初步空间想象,再到借助问题解决萌发空间推理,最终实现对空间要素的系统整合。这一过程中,”试错体验”是认知发展的核心动力,教师的适度支持与材料的层次性投放则是重要保障。

总之,积木游戏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玩”的过程,更在于教师对游戏中认知发展契机的把握。通过科学设计主题活动、精准提供支持,能让积木真正成为幼儿空间认知发展的”脚手架”,为其后续数学学习、逻辑思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 儿童心理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Z]. 2012.

[3] 周欣,黄瑾. 幼儿数学教育与活动设计[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 王乃弋. 幼儿空间认知发展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2018(3):42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