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辽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分析

作者

魏东

盘锦市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 辽宁省盘锦市 124000

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部署的重要战役,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渤海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都已形成了共识。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海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步推进陆域-岸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全力保障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提升,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呈现向好趋势。

一、盘锦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分析

(一)陆海统筹,盘锦市三年渤海综合治理成效。

盘锦市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大幅降低,入海河流稳定达标,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达到了国家的任务要求,退出约7万亩围海养殖,恢复修复滨海湿地10余万亩;构建和完善了港口、船舶、海水养殖活动及海洋垃圾防治体系;实施最严格的围填海管控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了考核目标,制定《盘锦市海水养殖污染控制方案》。通过渤海综合治理工作,使我市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滨海湿地环境得到改善,亲海空间得到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得到增强。

(二)美丽河口,提升滨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盘锦市全力打造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双肾”,美丽海湾建设应以辽河口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为中心,开展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等工作,“十四五”期间辽河口-盘锦段以“美丽海湾”建设为工作重点。规划期内重点任务为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修复岸线和滨海湿地,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保护辽河口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入海总量,逐步改善河口海洋环境质量。

二、盘锦市实行海陆一体化的污染防治具体策略

盘锦市管辖海域面积约为1425平方千米,海岸线东起大辽河口,西至大凌河口,岸线全长118千米,占辽宁省大陆岸线的5.8%。盘锦市海域位于渤海辽东湾最顶端,海底地形平坦开阔,为陆上地形的自然延伸。地貌为大辽河、辽河、大凌河等河流入海携带泥沙(细砂或粉砂为主)沉积形成的水下三角洲平原,泥滩占比较大,有机质含量较高,延升至20m等深线以外。坡降较缓,因地处辽河口附近,海域受潮汐和河流径流作用形成了封闭水团,水体流动性很差,与周边海域水体交换极其困难。由此可见,渤海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海上污染源,主要来自海水养殖、油气开发、倾废等海上开发利用活动;二是陆源污染,陆源污染物入海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入海排污口排放和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也就是说,从渤海作为内海的自然性状、主要污染来自陆源污染的特点以及渤海综合治理的思路和重点任务来看,仅以入海排污口为界,海陆分治的污染防治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渤海的污染问题。要真正最大限度地做到源头防治,有必要将入海流域、沿岸陆域、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紧密结合,将每一条入渤海河流的流域作为渤海环境污染防治这一大格局中的一个子系统或单元。

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则是突破海陆分治的污染防治模式,将渤海污染防治的空间范围延展到入海河流全流域,实行海陆一体化战略。渤海污染防治的这一模式是在充分认识到陆海交互作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渤海的特殊性基础上,架构符合半封闭型内海生态规律内在要求的全渤海统一的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因此,所谓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是指,为保护渤海海洋环境,科学考虑陆海连贯性,创新陆海统筹的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三、盘锦市构建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的理论基础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理论代表了当今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海洋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将区域海作为特定的海洋生态系统,采取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通过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各种人类活动的管控来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第二,在空间范围上跨越两个以上的行政区域,需要协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第三,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是一种海洋综合管理,主张对影响海洋的各种人类活动进行综合管理来服务于海洋保护目标。渤海海域与近岸陆域、入海流域是一个环境整体,在很多情况下,是这三部分的集合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为生态过程提供完整的条件。

四、盘锦市构建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的建议

建立一个跨流域、跨行政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正是因为渤海环境保护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这些主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诉求,如果不能克服它们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很难实现渤海环境保护行动的一致性。为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以及其他主体之间行动的协调一致,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跨流域、跨行政区、跨部门的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渤海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统筹协调跨地区、跨部门之间存在的问题,对渤海污染防治情况定期调查评估,组织指导渤海地区联合执法行动,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以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渤海是有明确边界的半封闭型内海,其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也是最有条件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因此,构建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应明确要在渤海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并将其作为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的核心。

以渤海污染防治规划为依据,科学规划在渤海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用规划的方法防治渤海污染,可以发挥规划的事先预防和安排作用。渤海环境容量有限,因此,需要用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理念,强调在渤海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合理分配和利用渤海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规划事先明确渤海环境保护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所应采取的措施,根据渤海的承受能力决定对渤海的利用强度。流域−河口−渤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机制中的规划制度应包括渤海污染防治专项规划与区域流域规划。

近年来,渤海水质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重点海湾的污染仍未见好转。盘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盘锦渤海近岸海域劣于四类水质面积较高。因此,仍需不断完善防治渤海环境污染、维护渤海生态系统健康的路径。完善陆海统筹环境污染治理体系数据,完善流域和陆域入海污染源清单。结合辽河国家公园建设,优化布置辽东湾辽河口段和盘锦港段两个湾区入海口段专项整治措施。推进建设近岸海域在线水质环境监测系统,逐步增强海上浮漂等监控设施设置,落实入海排污口重点源管理。推进入海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构建管理规范的制度体系。加强科技支撑,开展特色研究,开展辽河口盐沼泽地“碳汇”监测、滨海湿地野外生态站等项目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