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运动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梁小松
陕西省礼泉第二中学 陕西咸阳 713200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迈入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新时代,高中体育作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逐渐由“学科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体育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更强调在体育学习中形成积极的运动态度、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阶段的高中生而言,科学有效的运动能力培养,不仅关系到其当前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其终身体育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形成。传统体育教学在运动能力培养中存在内容单一、方法滞后、评价片面等问题,已无法满足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探索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生运动能力培养路径,具有现实紧迫性与实践指导价值。
一、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运动能力培养的意义
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并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品质与关键能力。其内容涵盖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认知、情意品质等多个维度,不仅强调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注重体育学习中能力、品格与素质的综合发展。从发展目标来看,体育核心素养导向的提出,使高中体育教学超越“技能教学”的层面,将运动能力的培养与人格塑造、心理发展及社会适应等多维目标紧密联系。高中阶段是学生体能发展和运动能力形成的关键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形成自我锻炼意识,进而促进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同步成长。
二、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运动能力培养策略
(一)结合学生爱好,培养专项学习能力
在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运动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取向与个体差异。高中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快速发展与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阶段,运动参与的主动性和选择性愈发凸显。传统教学中对统一内容和统一进度的过度强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激发其运动潜能。因此,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优势领域,从而实现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发展专项能力的突破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感兴趣的项目中获得持续性、层次性的技能提升。同时,围绕学生偏好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和技能拓展,有助于增强其身体素质、技术能力以及动作协调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运动表现。此外,通过设置适度的挑战目标与阶段性成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我驱动的运动习惯与目标意识,增强体育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学组织上,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实现个性化培养。
(二)加强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体育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转型是提升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解与学生模仿为主,缺乏互动性与思维性,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与综合素养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手段进行系统优化,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度重构,推动体育教学向多元、高效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教学手段的加强应立足于多样性和适应性,综合运用语言示范、动作引导、视觉辅助、信息技术等多维方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参与性和有效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设计,教师能够更精准地传递动作信息、更全面地监控学生表现、更灵活地调整教学过程,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中还应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在开放、协作、包容的环境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增强运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打破“单一讲练”的传统结构,构建以任务驱动、问题探究、合作互动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能力基础与学习节奏,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实现有效学习。同时,应注重启发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认知动作原理、在实践中建构运动经验、在反馈中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转变。
(三)多元的导向,积极的评价
在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手段,更是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其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评价常以体能测试和技能达标为主,过度强调竞技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综合素养的评价,导致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缺乏成就感和参与意愿,不利于运动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建立多元导向、注重发展的评价机制,是推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评价内容应从单一的技能结果转向对过程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关注。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运动能力的评价不仅应涵盖体能指标和技能掌握程度,更应关注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情绪调节、人际互动以及健康理念的形成与应用。只有在评价中兼顾“身体—心理—认知—社会”多个维度,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状态,真正体现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评价方式应体现多样化和人本性,突破传统“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构建包括自评、互评、师评在内的多主体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同伴之间的互相观察与反馈,以及教师的专业诊断和引导,可以在不同角度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改进点,增强其参与意识与主体感。多主体评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能促进其在评价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运动观与价值观。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体育核心素养导向为高中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和实践方向。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运动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身体训练和技术掌握,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个性差异、发展潜能与持续参与的结合。通过结合学生爱好,激发专项学习兴趣;通过强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正向成长,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充分释放。
参考文献:
[1] 陈振乾 .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 [J]. 知识文库 ,2022(07):100-102.
[2] 蔡建光 , 黄艳艳 . 新时代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22,41(02):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