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工业重镇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作者

胡晋华

湖南省农林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为提升工业重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本文结合新化县西河镇的实际情况,简要介绍当地的国土空间布局,采用GIS空间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通过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空间格局"与”建立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使得当地的天然林保护面积增加12%,自然岸线保有率提升至78%,获得较好的效果,以期为有关人员提供一定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发展新常态;工业重镇;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很多工业重镇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压力,新化县西河镇是一个典型的工业重镇,伴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渐重视,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保护并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高质量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工业重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内容如下。

1新化县西河镇基本概况

西河镇主要为石灰岩地貌,地势东低,西高平原集中在东部地区,山地区域与平原区域间存在明显的分割带地势的起伏比较大,最高点的海拔为1585米,西河镇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适宜,环境宜人,多年的平均气温为15.3℃,境内的河道属于资江水系,石溪至西河镇与古台山西来,在沙江转向由北向南进入到西河镇的境内,河道总长30千米,西河镇的境内矿产资源主要包含西河地下热水和灰岩以及砂岩等等,分布在镇内中部与东部区域,重点用于建材产业加工。

2国土空间格局

新化县西河镇的国土空间布局具体见图一。

三区包含生态保护片区和农业生产片区以及城镇发展片区,生态保护片区位于西河镇的西部生态林业比较密集的区域,农业生产片区位于西河镇东部比较集中的永久基本农田与农业开发适宜区域,城镇发展片区主要是结合城镇开发边界与海螺水泥厂以及其周围区域[1]。

石溪河与雾溪河是镇内的主要河流,需要合理控制河道两侧的生态廊道,减小水电开发对外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风光带。为更好保护镇内的生态系统,需要严格控制生态走廊,包含主要河流与其支流两侧的生态走廊主要山体间生态走廊和重要铁路。

“三区”划分的定量依据主要基于西河镇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生态保护片区的划定,考虑区域林业资源丰富程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以及生态功能重要性。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占比42%,永久基本农田占比35%

3生态环境保护

3.1林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

乡镇政府应建立健全林地资源保护责任制,将林地保护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明确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加强林地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林地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违法占用、破坏林地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此外,鼓励村民参与林地资源保护,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共同维护林地资源的安全和稳定,西河镇现状林地面积为10333.26公顷,天然林面积2597.67公顷,划定公益林面积1657.13公顷,主要分布在镇内西部区域。

有效管控天然林与生态工业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包括其他农用地,严格禁止擅自改变国家级公益林地的性质与随意调整面积,针对临时占用林地与灾毁林地,需要及时恢复森林植被,有关部门要严格限制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禁止采石和开垦,除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与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外,不能够占用征用国家一级公益林,因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征收的,则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批手续[2]。景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图见图3.1。

有关部门要遵守用途管制和林地临用的原则,严禁毁林开垦与采矿等非法破坏林地行为,严禁在未成林造林地与幼林地内部放牧打柴或者从事除林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针对江河沿岸与湖库周围包括城镇周围交通沿线等可视范围内均需要优先进行绿化建设和修复,提升生态防护功能,遵守相关规范要求,保证林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可以顺利进行,切实维护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完善的林业执法责任制与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有效完善各项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等一系列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维持林区的稳定,还要积极鼓励全镇各个村庄开展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在全镇上下营造一个植树护绿的良好氛围,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建设美丽农村奠定良好环境基础。

针对林业生产经营者还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其科学经营与管理水平,保证林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符合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鼓励其发展壮大进展,为当地经济提供更多的绿色动力,同时积极和周围地区保持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跨区域林地保护管理工作顺利推进,形成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3]。

3.2严格岸线资源的空间管控

规划到2035年,西河镇需要落实河湖划界范围192.80公顷,自然岸线的保有率不会低于75%,根据水安全和水资源,以及水生态等自然风貌保护需求,对于城镇和农村以及郊野等不同区域的特点,在已经划定的河湖管理范围边界基础之上,河湖水系自然岸线,加强分区管理,明确划分岸线保护区与岸线保留区,具体见图二。

第一,岸线保护区,重点涵盖生态敏感与脆弱区域,有效限制任何形式的开发活动,保证岸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

第二,岸线保留区,针对既有的自然岸线进行保护与维持,严禁过度人为干扰,保持其当地自然风貌。

第三,岸线开发利用区,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正确规划并引导符合环保标准的开发利用活动,比如休闲公园和建设亲水设施等等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第四,岸线控制利用区,对可能会存在一定生态风险的区域进行严格的控制,认真落实审批制度,保证开发活动不会对岸线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正确划分上述四大功能分区,西河镇可以实现对岸线资源的精细化管理目标,为建设生态宜居的水环境奠定良好基础,西河镇的岸线管理策略不单单局限于上述分区,还要特别强调当地公众参与教育的重要价值,镇上需要定期组织环境保护讲座与岸线生态导览活动提升当地居民对岸线保护的认识与参与度,同时这里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岸线清洁和生态监测,通过自身实际行动,有效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在科技应用层面,西河镇还应用先进的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控岸线周围的生态状况,主要包含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指标这些数据不但能够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可以向公众开放提升透明度,获得公众的信任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针对岸线资源进行精确化的地理空间分析,为后续决策提供重要支持[4]。

为保证岸线管理的可持续性,溪河镇制定长期岸线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几年之内的保护与开发目标规划当中还特别强调了生态修复的重要价值针对受损的岸线,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工程及时恢复其自然状态与生态功能。

西河镇岸线管理,部署5G水质监测站,这些5G水质监测站采用最新的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水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利用5G网络,监测站收集到的数据能迅速传输至数据中心,以供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水质异常,有关部门可立即采取措施,避免水质进一步恶化。

西河镇岸线管理,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岸线区域内各类物种信息,包含其分布范围、数量、生活习性以及繁殖状况。通过建立数据库,西河镇能更全面了解岸线生态系统现状,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

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措施,西河镇不但能够保护宝贵的岸线资源,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空间,提高整个社区的环境意识与生活质量镇上的岸线管理经验也能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模式真正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3.3加强河流水系保护

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河长制,确保水安全,特别是行洪安全兼顾水环境与水生态的需要,持续性地推进水域岸线管控能力现代化,不断提升水系的连通性,及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建立流域衔接、多线贯通的水网体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批涉河建设项目,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岸线功能分区管控要求,对涉河建设项目加大审查力度,不可以超过审查权限,也不可以随意扩大项目类别,制定完善的社和建设项目后评价机制,针对已经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强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保证项目符合生态环保标准针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整改或者拆除,最大程度地减小对生态河流系统带来的负面影响。

3.4饮用水源保护区

西河镇共落实已划定的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处,分别为西河镇红岩山自来水厂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西河镇丰骊水厂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库、地下水源保护区范围内水源的污染整治,建立清洁小流域,降低面源入河、湖的污染复核,减轻面源污染所带来的危害,不断加大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确保供水安全,制定完善的保护区日常巡查机制,按时对保护区内部的水质和环境进行严格监测,一旦发现潜在的环境问题要立即处理,针对违法行为,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查处,进而形成震慑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周围居民对饮用水源保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引导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共同维护饮用水源安全[5]。

3.5湿地资源

西河镇现状湿地面积为4.44公顷,规划至2035年,湿地面积不会减少,湿地保护率不能低于90%,以逐渐恢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促进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并有效限制自然湿地用途变更,严格禁止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大湿地管理力度,根据国家和省市湿地保护管理有关规定,对于涉事项目需要依法从严审判,对于乱占与乱采,包括乱捕乱射野生动物等破坏湿地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对于湿地内部从事生态种植与生态旅游等各项活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湿地面积不会减少,湿地资源不退化。

还要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满足湿地保护区建设和管理需求,认真落实生态恢复项目,通过制定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针对为湿地保护作出贡献的个人与单位,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补偿,由此可以更好激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当中,加强和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研究力度,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与良好的技术支持。

3.6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遵守耕地数量和质量管护并重原则,将适当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把提升耕地质量放在主要位置,妥善处理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在开发当中保护在保护当中开发的原则,将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建设有效结合,真正实现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目标,还要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保护当地特色,对村庄风貌与区域特色要加大保护力度,同时针对传统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当中的积极元素也需要保留, 保护农村人文景观与生态环境,规划与建设期间还要全面考虑村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严禁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忽略本土文化的传承, 通过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村庄规划管理当中,能够让其成为保护与传承文化的主体。

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提升村民收入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通过采用上述措施,村庄不但可以保持其独特风貌,而且可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要特别注意的是,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有效保护农民的知情权与收益权,合理科学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遵守规划先行制定完善的整治规划,进而促进农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能够有序顺利进行[6]。

3.7效果分析

在西河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获得明显的成效,通过严格的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空气质量与水质君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全面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西河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不仅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且能为周边地区提供生态保护经验,推动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

4生态保护实施保障机制

4.1政策法规

为保证生态保护工作的有序实施,西河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生态保护法律地位,将生态保护纳入到镇域发展规划,保证各项保护措施有法可依,出台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

4.2资金投入

在资金投入层面,西河镇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制定资金使用计划,为确保资金有效利用,该镇实行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申请、审批、使用与监督等各环节,都进行明确规定。西河镇还逐年加大了对生态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年均投入增长达到了15%,这为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提供资金保障。

4.3技术支撑

西河镇在生态保护实施保障机制当中,特别强调技术支撑重要性,为提升生态保护工作的效率与精准度,该镇引进先进生态保护技术和设备,比如遥感监测技术、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的运用,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5结语:

综合以上各项分析能够得知,本文全面分析高质量发展新常态下工业重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实施林地资源保护措施、加强林地保护管理、严格岸线资源的空间管控、加强河流水系保护、强化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等等,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为有关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白那日苏.习近平生态思想对半农半牧地区生态建设的启示[J].乡村科技,2020,(17):19+21.

[2]赵智平.吉安县生态乡镇创建的几点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5):136+140.

[3]梁亭.当前农业乡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江苏省某农业乡镇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3):274-275.

[4]任秉康,张江峰.金华磐安:成立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站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J].中国环境监察,2019,(06):58-59.

[5]蒋松祝.我国乡镇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山西农经,2019,(09):92.

[6]文秋霞,沈晓悦.浅析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难点问题及创新建议——杭州市富阳区强化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的经验与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8,43(06):70-73.

作者简介:胡晋华(1981.2)男,湖南邵阳,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