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及阐述

作者

罗凯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623300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并且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样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更是威胁到了人们生命健康,因此做好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当前各地针对自身情况对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部署,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但在复杂的自然气候变化下,防灾减灾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对经济社会效益产生巨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本文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防灾减灾;经济社会效益;分析阐述

前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发生愈发频繁,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自然灾害方面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等特点,各地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交织叠加,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无论是突发的地震、洪水,还是持续的干旱、火灾,都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而防灾减灾工作不单纯是应对灾害的重要举措,更是兼具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重点分析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探讨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找到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举措,从而推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

1、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各类灾害的发生愈发频繁,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我国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应对各类灾害风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直面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出台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等政策,从科技研发、整体减灾等层面指明方向。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北斗导航等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尽管国家在政策、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给予了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同行业在防灾减灾工作上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也存在差异,部分行业的防灾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近年来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与度有所提高,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2、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2.1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促使各地区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的安排,而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防灾减灾工作的部署,成为了保障地区稳健前行的重要支持。现代经济高度依赖供应链的顺畅运行,一次严重的灾害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引发上下游产业连锁反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通过制定科学的防灾减灾预案,企业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如储备应急物资、转移重要设备和原材料等,降低灾害对生产的影响,保障供应链的稳定,避免因供应链中断给上下游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防灾减灾举措为产业发展营造稳定环境,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建设龙汇山“减灾林”,不仅有效涵养了库区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了刘家峡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在灾害发生后政府通常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抢险救援、灾后重建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能够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减少政府在灾害应对方面的财政支出。

2.2防灾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

随着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区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下降,不仅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稳定的环境,也维护了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防灾减灾工作通定期举办各类演练和知识讲座,让居民在面对灾害时不再手足无措,能够冷静应对,进一步降低灾害中的伤亡风险,为人民生命安全筑牢防线。防灾减灾工作有助于打破社区居民间的隔阂,增强彼此的联系与信任,促进社区凝聚力的提升。防灾减灾工作能够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和科学素养,培育社会文明风尚,培养了公众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防灾减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防灾减灾工作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需求,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社区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时,会针对特殊群体制定个性化方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提升了基层应对灾害的能力。

3、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举措

3.1构建防灾减灾预警体系

防灾减灾工作中,构建科学、高效的预警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全面且精准的数据收集,是预警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应打造多元化的数据收集网络,整合多个领域的监测资源。在气象领域,不仅要依靠地面气象站收集气温、降水、风速等常规数据,还要借助气象卫星,捕捉云层变化、台风路径等宏观信息。构建智能化分析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分类和处理。对于气象数据,可以建立气象模型,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提前判断暴雨、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建立多渠道、全覆盖的预警发布机制,确保信息能够迅速、准确地抵达目标受众。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应开辟专门的灾害预警频道,在灾害发生时优先播报预警信息,滚动播放灾害应对知识。

3.2完善防灾减灾管理机制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完善防灾减灾工作管理机制,能显著降低灾害损失。成立高层次的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涵盖气象、水利、应急、交通等多个涉灾部门。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类防灾减灾工作,制定总体战略与行动方案,整合各方资源,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各涉灾部门的职责进行清晰界定,制定详细的工作手册,明确各部门在灾害预防、应急响应、灾后恢复等不同阶段的任务。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灾害发生后的响应级别、处置流程和保障措施。根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灾害,设计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并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整合专业救援队伍、军队、武警、消防以及社会救援力量,构建多元化的救援体系。加强对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配备,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稳定的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机制,政府财政要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预算,确保资金充足,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防灾减灾项目建设,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3.3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化的大环境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强度显著增加。对大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能够提升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灾害损失。宣传内容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场景,聚焦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下可能遭遇的灾害风险。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融入宣传内容,为公众提供科学、精准的灾害信息。利用气象大数据分析,预测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帮助公众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深入分析,我们清晰认识到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尽管当前防灾减灾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防灾减灾工作给地区社会与经济带来的效益非常显著,并且在完善的预警体系、防灾减灾管理机制下以及宣传教育下,才能让防灾减灾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公众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参考文献:

[1]邵春浩.防灾减灾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及阐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 29(8):1.DOI:CNKI:SUN:NCJI.0.2018-08-008.

[2]郑家庆 陈泽彬.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探究[J].  2024.

[3]华 苏,奇 孙,阳 付,等.浅析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J].农业科学, 2018, 1(3).DOI:10.32629/as.v1i3.1485.